作者|Gary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春节过后,汽服门店进一步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有的门店迎来了一波进厂台次增量,有的门店仍然是门可罗雀的状态。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不少门店老板告诉我,现有流量已经难以支撑正常经营,今年门店生意只会比去年更难。”

根据F6大数据研究院的最新报告:2025年1月,汽服门店进厂台次同比下滑7%,环比下滑1%,累计产值同比下滑8%,环比下滑1%,行业大盘并未出现好转的迹象。

在此背景下,汽车服务世界提出过,众多宏观和微观因素之外,我们不能忽视局部释放出来的行业增量机会。

新汽美就是增量机会之一。

回顾历史,以洗车、贴膜等项目为代表的洗美业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门店形态、业务类型、价格体系、服务场景、消费需求等多个方面,都出现了不小的变化。

发展至今,在需求端,年轻车主、女性车主逐渐崛起,并且,汽美业务横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正是这两个因素催生了新的业务增量。

与此同时,自动洗车、连锁体系、新媒体平台等诸多因素,也带来了叠加效应。

可以说,行业已经进入了新汽美阶段,各地也出现了探索新汽美的企业,包括打造标准模型向全国复制的连锁,以及打造一家匠心门店的个体经营模式。

随着常规维保业务持续下滑,汽美作为横跨燃油车、新能源车的项目,未来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关注。

一、从家庭作坊式经营到新汽美发展阶段

以洗车为代表的汽美业务,一直是汽车后市场最为高频的项目之一。

回顾历史,汽美业务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是家庭作坊式经营阶段。

上个世纪参数图片)90年代,随着私家车保有量逐渐增长,洗车业务常见于街头巷尾。

那个时候,“一桶水一块布”、“洗车摊主挥舞高压水枪”等场景,构成了汽美行业最原始的图景。

家庭作坊式经营的特点是设备简单、人力成本较低,从项目、产品到服务都呈现出粗放化的状态,一方面,项目丰富度低,基本只能提供普洗业务,同时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平均客单价不高,往往不到10元,规模难以做大。

进入到新千年,在原有的业务形态上,一批有前瞻性的经营者开始注重门店的装修、设备的投入以及项目的设计,这一现象在一二线城市更为显著。

不过,这一时期的门店规模不大,并且以单店经营为主,本质上仍然处于家庭作坊式经营的架构当中。

二是环保合规影响阶段。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各行各业都受到环保合规的政策影响,在汽车后市场,环保政策的收紧倒逼出第一批标准化门店,品牌连锁经营的雏形也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从2009年开始,中国汽车行业进一步爆发,产销量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前端的销售爆发也催生了后端洗美业务需求的增长。

在简单的洗车业务之外,打蜡、镀晶、贴膜、车品等美容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通道,例如以隔热膜、漆面保护膜为代表的贴膜业务,不仅业务体量高,利润率也非常可观。

一位贴膜行业人士回忆:“2010年左右,当时一开始做车品贸易生意,后来开了一家线下贴膜店,转型主做贴膜业务,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贴膜实在太赚钱了。”

另外,在产品和项目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洗车业务也分化出普洗、精洗等不同的项目设计,再叠加各种养护类项目,极大地扩充了洗美业务的想象空间。

三是资本进入和促进阶段。

从2014年开始,大量资本涌入汽车后市场,催生了一批创新型模式和企业,洗车作为服务频次最高的业务,成为资本最早关注的重点之一。

不过,那个时期的洗车往往被当作互联网企业的引流入口项目,出现了0元洗车、1元洗车等烧钱现象,成为最早加入价格战的项目。

当然,资本的进入不仅带来了价格战,在资本的促进作用下,汽美业务迎来了几个重要变化。

一是一批互联网洗车平台成立并带来O2O模式,虽然期间不少平台倒闭,但是也有车点点等平台存活至今,促使车主熟悉并接受线上买单、线下服务的业务模式。

二是上述提及的洗车价格战现象,行业逐渐对流量这个概念有所感知和认同,并且,洗车价格战从互联网平台延伸到普通汽服门店。

不少汽服门店开始利用9.9元洗车等营销手段引流,再将进店客户转化到其他盈利性项目。

三是汽美连锁品牌应运而生,包括洗车赛道的美车堂、深夜洗车房等,贴膜赛道的精一门、膜家等,途虎养车、天猫养车也先后升级汽美业务,逐步提升行业标准化。

四是自动洗车技术和产品逐渐引入行业,结合各种智能化的手段,不仅提高洗车效率,同时水资源循环系统等技术还能降低耗水量,至少在短期内影响到了普洗的业务格局。

四是新汽美发展阶段。

汽车服务世界提到,行业进入新汽美阶段,背后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年轻车主、女性车主逐渐崛起,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不同以往;二是汽美横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车型丰富度增加,特定车型催生特定业务,比如“特斯拉带火改色膜”现象。

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汽车文化的走势,而汽车文化背后往往暗含着车主的个性化需求这一因素,这也是新汽美的核心课题之一。

可以看到,相比于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汽美业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二、从9.9元洗车引流到“洗车不到88元不做”

在汽美业务发展过程当中,洗车业务的价格战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个赛道的竞争格局变迁。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的产品思维当中,判断一个产品或项目的价值,往往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否刚需,第二是否高频。

在汽车后市场,洗车是为数不多的兼具刚需和高频两个要素的业务,同时客单价相对较低,也由此,催生了几个不同阶段的洗车价格战。

第一阶段,2014年资本涌入汽车后市场之后,洗车成为很多创新模式的核心业务,并且主要定位于入口项目,或者说引流项目。

当时,不少互联网平台推出“0元洗车”、“1元洗车”等烧钱模式,要么将车主转化到其他项目,要么收集车主数据开发新模式。

这一阶段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互联网思维在汽车后市场逐渐生根发芽。

第二阶段,在2015年底众多创业平台倒闭、资本开始退出行业之后,行业对于洗车的定位认知已经转变,不少门店主动将洗车当作引流入口项目。

那个时候,很多经营洗车业务的门店推出“9.9元洗车”、“29.9元3次洗车”等营销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逻辑是洗车项目可以不赚钱甚至亏钱,车主到店后,再将车主转化至盈利项目,从而实现整体性赚钱。

第三阶段,2018年郑州保养大战兴起,再加上途虎养车、天猫养车的崛起,小保养成为新的引流入口项目,洗车作为引流项目逐渐式微。

与此同时,员工成本不断增长、洗车人员流失率高,所以,不少门店、特别是综修厂认为洗车业务价值偏低,并逐渐进行剥离。

第四阶段,在全行业低价内卷的情况下,以小保养为代表的低价引流现象破产,从前认为的入口项目和盈利项目的边界变得模糊,再加上消费群体和新能源车两个因素的影响,进入新汽美阶段后,门店开始重新定位洗车业务。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变化。

一是在盈利层面,门店放弃了过去洗车可以不赚钱的想法,转而将洗车业务定位于盈利项目,因此不少门店对洗车业务进行涨价。

二是在价格战层面,低价普洗已经很少见,以抖音为例,平台上的洗车团购套餐,基本上都是50元以上的精洗套餐,或者叠加其他养护项目。

三是在定位层面,有的门店已经不提供单独的洗车业务,比如上海一家本地汽服连锁的做法是:“现在洗车不带项目,宁愿不做这一单。”

四是在营销层面,有的门店将洗车业务作为筛选客户的手段,比如广州路通的营销策略:奔宝奥以上车型,在路通洗车只要9.9元,而针对其他车型的定价是88元。

这背后的逻辑是:“如果你是高端车,9.9元洗车相当于定制化的增值服务,可以让车主感知到差异性;对于其他车型,如果能接受88元洗车,说明也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那么我们也会进行服务。”

总的来说,在价格体系、营销方式、项目设计等多个层面,现在的洗车业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从洗车价格战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汽美发展阶段,整个行业对于汽美业务的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样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新的机会。

三、全国连锁、区域连锁、40万单店,谁能抓住机会?

宏观层面,新汽美的“新”主要体现在年轻车主、女性车主、新能源车等因素之上,他们催生了新的业务需求,从传统的“清洗干净”转向如今的“凸显个性”。

以改色膜为例,前几年行业中一直流行“特斯拉带火改色膜”的说法,有行业人士表示,“10台车贴改色膜,5台是特斯拉”,这就是单一车型对于单一业务起到促进作用的典型案例。

从项目上来说,目前新汽美主要涵盖普洗、精洗、内饰消毒等洗车业务,以及镀晶、打蜡、贴膜、车品等美容业务。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车的爆发,汽美业务和新能源轻改也存在一定重叠,比如新能源内饰升级也算是美容业务之一。

这些项目,要么能够从服务体验层面为车主带来情绪价值,比如深夜洗车房通过装修设计成为车主的网红打卡点;要么能够从产品技术层面为车主带来身份特质,比如改色膜、彩钻车衣等新产品。

所以,新洗美的核心在于,如何满足甚至创造新消费群体和车型的个性化需求。

从这个点出发,观察现有的主要玩家,包括全国连锁、区域连锁和个体单店,各方都有自身的优势所在。

在全国连锁方面,途虎养车和天猫养车为代表,从养车连锁延伸,先后升级了洗美业务,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在原有养车门店的基础上扩充洗美工位,加深服务项目;二是开设新的洗美中心,同时结合新能源轻改等业务。

在此基础上,全国连锁还将触角伸向上游产品端,研发生产自有车膜品牌,以此提高盈利空间。

在营销层面,全国连锁可以和抖音进行总对总的合作,通过达人探店、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形成新媒体矩阵,帮助门店建立线上流量能力。

总的来说,全国连锁已经深度介入到汽美业务当中,其拥有标准化、规模效应、研发生产等优势,还可以与原有的业务和会员体系打通。

在区域连锁方面,目前区域连锁以经营垂直业务为基础,比如上海的车艺尚、西安的膜度,都是以贴膜业务为主的区域连锁。

区域连锁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市场动态灵活地调整门店规模和业务形态,比如新能源车爆发后,快速引入内饰升级、底盘升级等业务;新媒体趋势下,创始人亲自出镜打造个人IP等。

在个体单店方面,做专做精是单店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在具体的项目上,目前贴膜业务已经陷入严重的价格内卷,门店还是要找到具有一定技术壁垒的业务,内饰修复就是方向之一。

以皮皮匠为例,10多年来专注内饰修复,是“小而专”、“小而精”领域的典型代表,创始人夏宇表示,“传统技术含量不高的,人人都能做,车主不一定非要找你做,但如果是小领域、小而专的技术,比如内饰修复,永远跟着人走,你在哪里,客户就在哪里。”

个体单店的优势在于可以深耕一个领域,并且推出高端定制化服务,做到一车一案例,从而与客户形成较强的粘性。

除了上述几个群体,对于大量综修厂、社区店等以维保业务为主的门店来说,是否做洗车、如何做洗车也是课题之一。

如果门店还是将洗车当作低价引流的项目,在这个阶段,不仅无法起到引流转化的效果,很可能还会因为服务质量低下导致客户投诉,造成客户流失。

所以,门店要么不做洗车及汽美相关业务,将主要精力放在保养、维修等业务之上;一旦经营洗车业务,则要将其当作盈利项目之一,重视业务的服务标准和质量,并依此设计好项目搭配和价格体系。

综合上述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新汽美的“新”还体现在另一个层面,那就是还没有绝对的头部企业出现,所以大家都还有新机会。

机会把握的关键,在于做好自身定位,形成技术和服务差异性,同时认真对待每个客户和每次业务机会。

无论是新汽美还是其他业务,在当下的汽车后市场,回归技术本质,回归服务本质,都是最为根本的经营逻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