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要说哪一字体最具代表书法的艺术性,那我觉得草书可当其冲,草书最具艺术性,也最能表达性情,不知各位看官同意否?
草书的起源,可追溯至汉初。汉是隶书的主场,但隶书的出现其实也挺短暂的,但不得不说隶是当属书法的转折点,因它的出现让书法迎来了高潮。
草书的出现,据说是当时人觉得隶书书写太慢,于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进行一顿简化,就那么连笔一写,嘿,草书就这么诞生了,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小毛头,虽然看着嫩,但那股子活力挡都挡不住。
到了东汉,草书可算是迎来了它人生的第一个小高峰,崔瑗、张芝这俩大佬横空出世,尤其是张芝,那草书水平高得没话说,被人尊称为 “草圣”。他写起字来,那叫一个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得就跟黄河决堤似的,给后来的草书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后到了魏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引领之后千年的书法人物,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草书在他父子二人手里玩出了新花样,他们的字,飘逸得像仙女在天上飞,又端庄得像古代的大老爷,后世学草书的,没一个不把他们当偶像的。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唐代,草书界迎来了一位足以震撼古今的传奇巨擘 —— 怀素。怀素,本姓钱,字藏真,自幼遁入空门,法号怀素。寺院的清苦生活非但没有冷却他对书法的热爱,反而让这份热爱如同熊熊烈火,燃烧得更加炽热。
怀素这人还有个爱好,就是爱喝酒。每次喝得醉醺醺的,就跟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灵感爆棚,拿起笔就开始挥洒。他写的草书,那叫一个狂放,跟发了狂的野兽似的,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可你再仔细看,这看似乱来的字里行间,其实藏着深厚的笔法功底,该有的规矩一点儿都不少,就像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者,自由又不失章法。
在怀素一堆厉害的作品里,有一部那可是相当亮眼,就是《四十二章经》。这可不是一般的书法作品,它是用小草写的,跟他那些气势磅礴的大草作品不太一样,但同样把他的高超水平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之一,地位相当高,被称为 “禅中《论语》”。里面讲的都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大作用。这经书全文有2663字,这么长的篇幅,怀素写的时候那叫一个流畅,跟自来水开闸似的,一气呵成。
唐大历十三年(778 年),42 岁的怀素被佛经里对雁荡山的描写迷得不行,就跑去雁荡山云游。到了雁荡精舍,精舍住持一看这大书法家来了,赶紧请他抄写《四十二章经》,怀素也不含糊,大笔一挥就开干。
咱再说说这《四十二章经》的书法特点。从结构上看,那叫一个随心所欲又恰到好处,每个字的笔画看似自由自在,实则相互呼应,就像一群配合默契的小伙伴,站在一起特别和谐。
用笔上,怀素喜欢用那种硬、小、锋长的笔,写出来的字弹性十足。他还把篆意巧妙地融入草书里,笔画又结实又古朴。点画有粗有细,浓淡变化明显,就像一首优美的曲子,节奏感超强。
章法上,整卷字写得行云流水,有时候像千军万马在奔腾,气势恢宏;有时候又像小溪潺潺流水,特别婉转。
在怀素的书法生涯里,《四十二章经》那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他在学了 “二王” 笔法,又自己琢磨出一套新东西后的巅峰之作。对于学书法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超级宝典。它规范的草法,能让你少走好多弯路;独特的用笔和章法,能让你学到不少新本事。
《四十二章经》超越了怀素之前的作品,在笔法、气韵上更上一层楼,也超越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无愧于徐悲鸿 “天下无敌” 的赞誉。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