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初春,全世界被饺子导演的现象级影片《哪吒》“叫醒”。这部正宗“成都造”爆款电影的背后,是一个历时5年精心“打磨”的动人故事。故事的另一面,折射出成都这座城市持续构筑人才发展价值生态的执着,随着万千矢志创新创造的“饺子”会聚成都,一座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已然成势。
2025年2月12日,天府长岛数字文创产业园。
一项新的纪录,正在产生。
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95亿元,这是中国电影影史票房新纪录。《哪吒2》的爆火让导演饺子在《哪吒1》后,再次立于聚光灯下,也让“哪吒”的“出生地”——成都再次聚焦于目光之中。
有人认为,哪吒系列诞生在成都,绝不是偶然。
在这背后,成都到底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呢?
2月11日开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连续推出4集大型纪录片《公园城市》,深度报道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生动实践。
2022年3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针对“人才”,《方案》专门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建设人才聚集高地。这也正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题中之义。
在“哪吒”、饺子与成都之间,在公园城市建设与人才聚集高地建设之题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逻辑和密码呢?
答案就在一个公式里——“人才发展价值生态=城市性价比×人才效能×政策效应×情感归属”。
近年来,成都坚定不移建设人才集聚高地,把加快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作为“总抓手”,在城市性价比、人才效能、政策效应、情感归属4个维度上寻求“最大公约数”,激发链式化学反应,不断释放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乘数效应。
持续构筑城市人才发展价值生态,是成都这座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的土壤和底座。
城市性价比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成都的理由
有数据显示,仅2024年,就有超过51万年轻人到成都创新创业,他们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综合权衡之后的慎重决定。
就动画制作行业而言,《哪吒2》的爆火,离不开这座城市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优异的创作氛围。
“成都的动画制作基础很好,我之前做游戏时很多合作方都是成都的,有很多成熟的策划、动画、美术人才和公司,一个顶级IP就能把这些资源都链接起来。”成都一家文创公司的负责人王磊很有感触。
成都乐观包容的文化特质,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提供了“自由生长”的环境。
“想早点回到闷起头创作的阶段。”近日,面对密集的采访和宣传日程,自称“社恐”的饺子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饺子代表了一类人——
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专业世界里,但他们可能是攻关“卡脖子”技术的科创人才,可能是游走在时代潮流最前沿的数字文创产业人才,他们技术傍身、才华横溢、干劲十足。他们需要的是城市给予足够的空间,提供实现价值、人生出彩的舞台。
让创新者能安心潜心研究的城市氛围,也是让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造的价值生态。
除了空间,时间是另一个维度的必需品。
《哪吒2》的制作周期长达5年,饺子直言,“好东西只能慢慢磨。”但团队“死磕”细节的时候,也是考验城市能不能耐得住性子的时候。
饺子在成都刚创建“饺克力”动画工作室时,得到了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的大力支持,从政策咨询、房租减免、培训交流,到业务对接、项目申报,成都政府为饺子提供了全流程服务,这是一种长期主义。
有观点认为,新赛道上能不能一鸣惊人,要看城市是否有孕育颠覆式创新的“耐性”。有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有“不疾不徐”的长远眼光,成都的综合优势日益彰显。
人才效能
各类人才在成都拥有无限可能
有人说,哪吒项目是一个“奥运村”,全中国的动画人才带着执着与热爱扎到了成都。哪吒不仅带火了饺子,也让更多人发光发热。
相比于《哪吒1》60多个公司超1600人的制作班底,参与《哪吒2》动画制作的工作人员超过了4000人,更加庞大的队伍释放出更为巨大的能量。
仅看可可豆创作团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200多人,涌入了大量“90后”“00后”创作者。这些年轻人在选择动画行业、选择可可豆的同时,也选择扎根成都、圆梦成都。
再放眼一座城市。如今,在成都这座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就业。他们,带来了创意、活力和未来。
人才基数是决定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但如何激发人才效能,是另一个课题。人才效能有3个关键要素——人才密度、人才结构和人才质量。如何平衡其中的关系,走进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或许会有一些思路。
除了可可豆,千鸟动画、MORE VFX成都等参与了《哪吒2》视效制作的企业均在这个特色园区入驻。“走路到可可豆不到5分钟,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见面沟通。”千鸟动画CEO孙路认为,园区带来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再将视野放大,作为中西部数字文创产业高地,目前成都已聚集腾讯、抖音、西山居、咪咕音乐等数字文创相关企业6000余家,加速形成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
除了数字文创产业外,成都还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集成电路、高端软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绿色氢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成都正在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持续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这都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天地。
先导药物董事长李进博士,十多年前毅然从国外回到成都,从一个背包、一腔梦想、两个人开始创业,带领公司一路成长为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周强,曾经在海外攻读博士后,2017年毕业后选择回到成都,现在是电子科技大学“80后”教授,2022年11月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研制的高性能“光通信波段量子纠缠光源”,荣获2024年第五届世界光子大会发明展金奖,他笑称团队都是“逐量而行”,而量子科技必定“前途无量”。
近日,成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国星宇航赴港上市,其创始人、董事长陆川,是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80后”,致力于解锁“宇宙盲盒”,“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正是他们团队的座右铭。
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同样是“80后”。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之后,郭亮来到成都,追求他心中的“航空超车梦”。
千千万万的人才逐梦成都、各展其才,他们在这座充满人间烟火气、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实现人生价值,发挥个人聪明才智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政策效应
引八方英才会聚成都
人才效能的发挥,离不开城市政策效力的支撑。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才政策,成都的人才政策不断迭代升级,具有独特性和全国性。
此前,成都市人才新政发布,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全国各地的热议。成都的人才新政有别于过去“给政策”“给优惠”的情况,更加注重“优平台”“营生态”,旨在构建一个系统化、立体化的城市人才发展生态系统。
在人才认定方面,发布了《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突出实绩和贡献,探索“以薪、以岗、以绩、以投、以赛”定才,明确了6大类共224项人才支持类型。
比如,在科技创新、技术技能、文化体育等方面取得该领域突出成绩的,即便不具备学历、职称等传统人才评定条件,也可以被认定为成都市D类以上人才。
此外,成都通过自主认定支持更多急需紧缺、“非共识性”人才,实现“是不是人才用人主体说了算”,打破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人才评价机制,以突破之举、务实之策,面向五湖四海彰显礼才之心。
近三年成都投入超40亿元,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正是得益于政策效力的发挥,如今,成都人才总量达669万人,总量居全国第4位。
1月,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的成都市新年首站投资促进系列活动中,多家大湾区企业表示有意在成都投资发展,问及原因,他们不约而同提到了成都的人才优势。
除了人才政策和人才优势,对于广大落地成都的创新创业者而言,吸引他们前来的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成都,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去年12月,2024成都动漫游戏电竞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成都高新区召开。座谈会上,“人才”的问题被反复提及。面对各个企业的困惑,成都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当场给予答复。这正是成都全面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的一个缩影。
去年9月以来,“进解优促”服务企业工作常态化开展,为选择这座城市发展的人才带来信心。
由此可见,政策发挥的杠杆作用不可小视,政策效力在撬动人才效能的同时,最终将积蓄发展势能,按下发展“加速键”。
情感归属
蓉漂之后,再无漂泊
火锅、四川普通话、包含三星堆元素的结界兽,《哪吒2》的地方特色元素颇丰。
饺子曾坦言,所有角色的创意都来源于他对自身、周围人的观察,每个角色都融入了他的真情实感。而成都的包容性、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愈发加深对这座城市文化的认同。
“这是一场充满东方美学的视听盛宴,中国传统IP的输出,让国人更容易关注和接受。”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院长张娟在剖析《哪吒2》爆火的原因时,强调了文化认同。“成都的文化含量很高,我们正在进行的系列创作都是以动画的方式表达本土文化。”
不只是饺子和张娟,在蓉的669万人才有着同样真切的感受。无论是“蓉漂之后,再无漂泊”的共识,还是“入‘成’多年,完全‘蓉’化”的感叹,都基于文化认同,跳出了物理空间的在地归属,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情感归属。
如今的成都街头,有焕新归来的历史街区,这些“流动的博物馆”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植入现代功能,激活着城市空间,赋新历史文脉;有9200公里天府绿道可休闲游憩、可运动健身、可低碳出行,1556座公园星罗棋布,“空中花带”“绿野仙踪”精致呈现;有环城生态绿道骑行、龙泉山看日出、公园露营,看似遥不可及的诗意栖居真实可感。
成都连续16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是成都宜居宜业的展现,也是人们认同成都、喜欢成都的最好印证。“在绿道上生活、在公园里奋斗”的城市精神逐渐形成,也激励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
成都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我们还将结合重点产业发展,推出系列人才支持政策,从‘拼资源’向‘拼生态’转变,充分赋能高成长型和潜力型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人才,让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在热带雨林般的价值生态中更具有穿破石缝的生命力。”
因为对城市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千千万万的人才正携着梦想循光而来。
成都,一座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已然成势。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世芳 摄影 胥瑞可 部分图据本报资料图责任编辑 何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