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权柄在握 胡进思)

胡进思,吴越权臣,吴越国君钱弘倧很讨厌他。

而且,这个胡进思的资历太老,钱弘倧又是刚掌权,一时半会很难把他怎么样。

胡进思呢,字克开,湖州人,晚唐生人,据说他四岁就能读书,七岁就会写文章,在如今看来那是妥妥的少年神童了。

可是,这位少年神童的人生并没有就这么神下去,十七岁,胡进思考进士就落榜了。

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在古代,一个男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几乎唯一的方式,就只有政治。

考试没考上,这事儿对胡进思打击很大,从此之后他就弃文不学,不研究文化了,而是拿起武器,开始练就武艺。

其实,考不上很正常,那不一定是胡进思水平不够,而是因为晚唐的政治实在是太过于黑暗了。

写出过“他年我若为青帝”的黄巢,高级知识分子,考了很多年,照样也没考上。

那时候科举场上全是拉关系走后门,全看背景看家世,普通人想要通过科举入仕为官,报效朝廷,那简直是难比登天。

幼稚的读书人认为只有考进长安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当年的黄巢在人生中的某一刻突然明白,长安不一定非得考进去,也可以打进去。

而此时此刻,十七岁的江南神童胡进思在长安贡院前经历人生至暗,寒窗十载的期待在褪色皇榜前化作泡影。


(科举考试)

胡进思也在这一刻明白了,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一定非要在长安。

恰好,这个时候,钱镠已经在吴越发展壮大,名声在外,胡进思认为钱镠是一支潜力股,很有前途,于是他离开了长安,投奔了钱镠。

事实证明,胡进思的确很有能力,投入钱镠麾下之后,他是出谋划策,能征善战,可以说在钱镠的创业过程中,胡进思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钱镠已经割据一方,做了吴越王,他专门为他麾下的功臣刻了一块石碑,上面书写了五十多个功臣的名字,而胡进思名列第二。

我们想象一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胡进思属于是那种立有巨大军功的开国功臣,而且还辅佐了钱镠,钱元瓘,钱弘佐三代君王,可以说胡进思是树大根深,他的权力血脉已经和吴越国融为一体了。

这种级别的权臣,你指望他保持边界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胡进思不可避免的就会干预政务,和钱弘倧的君权发生冲突。

我们知道,这古代的君王和古代的权臣啊,他们相互对抗,相互较量,那都是暗流涌动,表面上君君臣臣的关系挺好,实际上是在看不到的地方角力,但是钱弘倧和胡进思的矛盾,那已经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都摊牌了,都不装了。

钱弘倧觉得胡进思在朝廷里太碍事了,于是就要把他调到地方去工作,胡进思各种不配合不愿意,拖着赖着就是不走,不仅不走,胡进思还找到钱弘倧,说主公啊,你得用我啊,我有谋略,我有智慧,我能帮助你成就功名大业,你怎么能把我调走呢,你应该狠狠的重用我才对。


(不愿隐忍 钱弘倧)

胡进思越这么说,钱弘倧越生气,钱弘倧也忍不了了,对着胡进思是破口大骂,具体骂什么不太清楚,但肯定是很难听,《资治通鉴》里还记载“弘倧数面折之”,就是说钱弘倧不仅当面折辱胡进思,而且还不止一次,而是一连几次,胡进思虽然是权臣,平时骄纵任性,蛮横强硬,可是钱弘倧毕竟是一国之君,国君数落你,你也只能是老老实实的听着。

挨了好几次骂之后,胡进思愤恨难当,回到家里之后他怎么想是怎么觉得憋气,于是他干脆在家里设置了一个钱弘倧的牌位,然后有事没事就披头散发的跪在牌位前哭。

您想想,人家钱弘倧还没死呢,你就给人家设置牌位,你什么意思?你这不是咒人家么?

说的好听点是咒人家,不盼着人家好,说的严重一点,这种行为本质上和巫蛊之术是相同的,你对皇帝搞巫蛊,那你不就是谋大逆么,钱弘倧真要是跟你较真,诛你九族也不过分。

或者,我们扪心自问,如果你是钱弘倧,你能忍得了么?反正钱弘倧是承受不住了,他立刻找到两位心腹大臣,一个叫做何承训,一个是水丘昭券,钱弘倧就和这俩人商议,说要发动兵变,把胡进思给除掉。

何承训时任吴越内衙指挥使,统领保卫君王的一支亲军,而水丘昭券时任内都监使,专门负责监察这支亲军,所以钱弘倧的计划大概也就是要安排亲军,要么埋伏在宫里,把胡进思骗到宫里来,摔杯为号,瓮中捉鳖,给他杀掉,要么就是夜黑风高,偷摸的把胡进思的府邸包围,来个杀人放火,鸡犬不留,反正主旨就是趁你不注意要你命。

君臣三人商议的时候,何承训一言不发,没说话,而水丘昭券的意见是,这么办事不地道,而且胡进思党羽众多,他手里还掌握着一些兵权,如果贸然跟他撕破脸,要对他动用武力,保不齐他狗急跳墙,咱们能制住他,那万事大吉,如果制约不住,倒给了他反抗谋逆的理由,他要是纠结党羽,悍然兵变,那对吴越国来说就是滔天巨祸。

所以,水丘昭提议,暂时先宽容胡进思,咱们慢慢想办法对付他,细水长流嘛。

要作者来看,在这场密谋中,钱弘倧至少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既然要决定做,就千万不能犹豫,不能优柔寡断,要坚定自己的想法和决心,你找何承训和水丘昭券,你就不能找他们商议,而只能是命令他们,让他们执行你的这个决定。


(徐图缓进 水丘昭券)

你找他们来商量,何承训不说话,那他就约等于没发挥作用,而水丘昭券和你意见相左,那你这个时候就难免犹豫,你的思路,你的想法就会被干扰。

决定大事儿的时候,分秒必争,有时候一秒钟都不能耽误,因为迟则生变,一秒钟的犹豫,葬送的有可能就是数百年的基业。

第二个错误,是钱弘倧不懂得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须遵从的最基本的道理——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诛灭权臣这种大事儿,惊天动地,生死攸关,参与的人,那自然是越少越好,因为多一个人,就多一分暴露的风险。

人心难测,你能相信何承训和水丘昭券,可是谁又能信你呢?

所以,就在钱弘倧犹豫不决的这个当口儿,何承训背叛了钱弘倧,把计划泄露给了胡进思。

这太关键了,胡进思在关键的时刻得到了关键的信息,那么他就会高度防备,高度戒严,他就留心眼了,你再想要收拾他,那就不容易了。

所以,尽管几天后钱弘倧终于下定要实施除掉胡进思的计划,可是,这一切早就变味了。

开运四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之夜,钱弘倧在王宫里宴请文武百官,同贺新年。

七宝鎏金暖炉在殿角嘶嘶作响,熏得满室梅香都染了铁锈气,阶下伶人踩着《秦王破阵乐》的鼓点,真是好一派光景。

文武大臣分两班落座,钱弘倧在殿首,他喝了一些酒,稍有醉意,说了三个字。

“取笔来”

年轻的君王醉语刺破管弦,十二名画工抬着丈二缣帛蹒跚入殿,帛上钟馗怒目圆睁,獠牙正咬着一截断臂,一幅《钟馗击鬼图》被抬到了大殿上。

画拿上来了,钱弘倧就开始提笔在画上写诗。


(古画中的钟馗形象)

具体怎么写的,具体写的什么,史料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合情合理的推断一下:

钱弘倧突然起身,狼毫饱蘸朱砂,挥动手臂,在画角题下“魑魅安敢窃天光”几个大字,最后一捺拖出一条可怖的血色长痕。

与此同时,殿外朔风忽地掀翻三重锦帷,三十盏连枝灯齐暗,若隐若现间,坐在文武群臣中还在吃饭的胡进思突然发现,宫殿两旁已然埋伏了不少甲士。

大过年的,拿上来一幅《钟馗击鬼图》,击鬼?那不就是击自己么?又写诗又题字的,宫殿里还预备有甲士,这不就是奔着自己来的么?

主要是,那个天杀的何承训他临时叛变,他背叛了钱弘倧,提前给胡进思通风报信了,所以胡进思才会如此敏感,如此警觉。

值得研究的是,在这场鸿门宴上,钱弘倧到底是在试探还是已经准备在宴会上当场格杀胡进思呢?

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宴会结束之后,并没有发生流血事件,埋伏好的甲士们并没有对胡进思出手,胡进思反而是安然无恙的离开了宫殿。

那么我们可以说,钱弘倧形式搞得挺大,但是没有什么成效,又是弄出一幅画来,又是提诗,又是埋伏甲士的,不知道他要干嘛,他不仅没能消灭胡进思,反而把胡进思给刺激到了。

一枚原子弹,当成鞭炮给放了。

胡进思知道,这一次宴会上自己能全身而退,也许是钱弘倧优柔寡断,可是下一次呢?自己还会有这样的好运气呢?

所以,胡进思都没等到第二天,除夕夜宴结束的当晚,他立刻就纠结亲兵一百人,持械闯入了钱弘倧的寝殿,正式开始逼宫。

吴越王宫在平日里庄严肃穆,在今夜却显得格外阴森可怖,空气仿佛凝固,时间在这一刻变得缓慢而沉重。

一场关乎生死,权力,忠诚的较量,将会在这片古老而庄严的土地上,以一种最为直接又残酷的方式展开...

参考资料:

《吴越备史·卷三》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

钱锐,徐红.胡进思之变考.文教资料,2019

钱明锵.浅说“吴越钱氏”.杭州通讯(下半月),2008

曾国富.吴越国统治者的重民思想及利民施政.唐都学刊,200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