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题记
近年来,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凝心聚力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故事之一
“疆湖儿女”疆湖情
“他露出党徽那一刻,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3年前,这句传遍全网感动无数人的话,出自一位新疆大叔帮助武汉游客的故事。
2022年1月4日,“疆湖儿女”团队远赴新疆边境线,探访这位新疆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猛德,他也成为了“疆湖儿女”系列第14个主人公。
“疆湖儿女”是由武汉微梦传媒推出的系列短片,讲述新疆跟湖北的故事,由湖北省民宗委、共青团湖北省委、武汉市民宗委指导。“疆湖儿女”的创作团队,来自武汉微梦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创办者张培文是一名在汉求学创业的新疆籍大学毕业生。
“阿布都加帕尔大叔身上既有一个好人温情和善意,更有一名党员纯粹和坚定。”张培文说。
十余年的武汉生活让张培文结识了更多朋友,“特别是在武汉的新疆人,对我来说特别亲切。”
闲暇之余一起聊天谈心、吃特色美食,交往越深,张培文逐渐意识到,同为新疆人,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相遇武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就是一个绝好的群体影像创作。
“疆湖儿女”第一期的主人公,是来自和田的维吾尔族姑娘麦尔哈巴·吾拉木。2014年大学毕业后,她作为选调生,被分配到武汉市紫阳街办事处党群工作部。随后,这一系列视频的主角还有在汉大学生、生意人、务工者等群体。
▲张培文所在企业——武汉微梦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每次回家,我都会把作品整理好给家乡的同胞看,给他们展示一下老乡在新疆以外的生活,很充实、很丰富。我相信就像外地人看了新疆纪录片后想去新疆一样,只要坚持下来,也会有新疆老乡愿意领略不同于新疆的风景。”张培文说。
2022年元旦刚过,张培文拍摄团队从武汉出发,跨越6000多公里,辗转38个小时,更换了4种交通工具,来到位于雪山之下的木吉乡,见到了阿布都加帕尔。
“我们在一起相处了两天,他带我们看当地有名的火山口,品尝了高山羊的美味,介绍了柯尔克孜族的风俗,还讲了许多过去的故事。”这些素材都被记录下来,制作成“疆湖儿女”系列的第14集。
“中华民族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在漫长奋斗中积累了无比充盈的文化养分,广阔的地域也造就了各异的风土人情。我们需要铭记的是,56个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对‘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是民族大团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培文说。
故事之二
当一颗民族团结的“石榴籽”
“我们正在长沙学习餐饮管理,羊杂馆现有员工近1187人,全国加盟店56家。”“阿布杜羊杂”品牌连锁店创始人阿布杜热黑木·伊米提(以下简称阿布都)说,如果没有政府扶持、没有朋友支持,就没有羊杂店的今天。
“当地群众都很热情,像亲戚一样为我提供各种帮助。”阿布杜回忆起2008年初夏,刚从老家新疆来到湖北荆州的情景。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阿布杜和已在荆州做羊肉串生意多年的哥哥一起摆摊。当时,哥哥守着烧烤车,阿布杜看着水果摊,日子非常艰难。
2012年,荆州市民宗部门在市区首先设立3个指定经营点,引导各族同胞集中定点出摊,还帮助他们接通水、电,免费安装烧烤车无烟净化器,解决流动摊贩生计的迫切需要。
经营场所有了着落,基础设施有人操心,阿布杜兄弟俩告别了漂泊生活。2017年,正在档口烤羊肉串的阿布杜,遇上后来携手创业的好朋友李燕华,“阿布杜羊杂”品牌就此诞生。
▲阿布杜热黑木(右)和李燕华。
秉承“薄利多销、健康绿色”的经营理念,羊杂店很快火了起来。仅两年时间,荆州“阿布杜羊杂”店的直营店、加盟店就发展到17家。2019年,“阿布杜羊杂”店正式改名为湖北石榴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在武汉、荆州等地民宗部门指导帮助下,“阿布杜羊杂”店经常组织业务培训会、联谊会。每年底都会举行员工入股签约仪式,既增强新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也增进新疆员工和本地员工的交流互信。
“我们除了给员工发工资,还鼓励他们入股各家门店,成为创业者,参与门店管理。现在普通员工一个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入股分红的员工最高每个月收入可达3万元。”阿布杜说。
▲维吾尔族员工古丽从未走出过家乡,到石榴籽公司工作后克服各种困难,成长为一名优秀收银员。
李燕华说,能有机会和维吾尔族兄弟相识相知,一起开创事业,是非常难得的缘分,我们要共同当好促进民族团结的“石榴籽”。
故事之三
“救人是天大的事”
“那一刻根本来不及想什么,只想尽快把人救上来,救人是天大的事......”
时光回到2022年4月9日,下午2时40分许,玉苏普江·艾比布拉在监利县容城镇鄢铺沙滩摆摊烤肉,突然听到呼叫声:“有人掉到江里了!”
玉苏普江拔腿向落水点跑去。当时,落水者距离岸边有七八米远。玉苏普江不会游泳,也没有救人经验。
“我看到小男孩挣扎后慢慢下沉,情况越来越糟。”玉苏普江跳入江中,用右脚使劲向上蹬,呈半漂浮状地靠近,一把抓住下沉的小男孩,将他拉到自己的怀中,将小男孩成功救上岸。
第二天,危险再次发生。上午11时许,玉苏普江经营烧烤摊时,又一阵急切的呼喊声传来。他抬头一看,一名小男孩正在下沉,一旁的家长下水施救时也不慎落水。
玉苏普江再次下水救人。他拽住小男孩的手,另一只手则用力推着小男孩母亲的后背,两人被推上岸,玉苏普江则呛了几口水,奋力爬回岸边。被救的张莲红母子多番寻找,终于找到了玉苏普江,向他赠送了“见义勇为英雄 民族团结典范”的锦旗,并当面表达救命之恩。
▲ 张莲红(左)向救命恩人玉苏普江送锦旗。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玉苏普江两天救3人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他说,之所以拥有两次冒险的勇气,同在湖北生活期间得到的关心分不开。
玉苏普江说,在湖北生活成长的这些年,经常受到来自身边人的帮助,自己也完全融入了当地,并在2021年加入监利市蒲公英志愿者协会,希望多为湖北的父老乡亲做点事,“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主动报名担任社区治安协管员,疫情期间为身边困难群众捐钱捐物……一桩桩好人好事,对玉苏普江来说是理之所属、情之所至的心甘情愿。2024年9月,玉苏普江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故事之四
从“山之南”走到“湖之北”
2024年元旦,西藏姑娘格珍与湖北黄石小伙柯常山喜结连理。“我真是没想到,自己来黄石不仅立了业,还成了家。”格珍说。
成才与成家,这两件喜事串联起了格珍来到内地后的六年。欣慰、高兴、不舍......婚礼上,她的父亲多杰不禁红了眼眶。
▲2024年元旦,西藏姑娘格珍与柯常山喜结连理。
2021年,格珍从西藏民族大学毕业。当年9月,她在山南市人社局官网上看到了湖北省就业援藏企业专场招聘会的信息。一番考虑后,她决定到湖北工作。
作为湖北黄石大冶的企业,格珍所在的企业劲牌有限公司(健康食品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就业援藏号召,于2021年6月、2021年10月、2023年3月、2023年7月分别从山南市曲松县引进27名藏族大学生。
从“山之南”走到“湖之北”,格珍发现身边的西藏籍同事逐渐多了起来,企业所在地还开起了藏餐馆,千里之外的家长们还被邀请组团回访考察。
▲劲牌有限公司藏族员工第八次座谈沟通会。
据了解,从2020年开始,湖北黄石、西藏山南两地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两个资源”优势,3年内开发就业岗位500多个、组织实习实训100多人次、创业孵化培育20多人次,稳步扩大西藏籍高校毕业生赴鄂就业创业规模。
目前,在黄石就业的103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80%已成为岗位能手、业务骨干,有的反哺家乡、回报社会,成为建设美丽新西藏的生力军。首批来黄石就业的益西曲珍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黄石这里环境舒适、交通便利、生活安心,能学到真实的本领。今年我打算把妹妹接过来,一起在黄石工作、生活。”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汉族、藏族都十分注重和欣赏善良的品质,他们郑重把女儿交给我,我要拼尽全力守护格珍身上那份真诚和美好。”柯常山说。
故事之五
“社区就是我的家”
羊排74元/斤、羊拐筋55元/斤、羊蝎子52元/斤……草绿色铺满墙壁的牛羊肉小店内,冷柜上标价清晰整齐,商品却销售得不剩几盒。
这家牛羊肉店位于宜昌市伍家岗区江山社区环形小广场一角,装修风格极具蒙古族风情。社区居民都知道,这家看似寻常的小店,是由土家、回、汉、俄罗斯、蒙古5个不同民族的人合作开起来的。
2020年,回族青年马世云和几个伙伴一起来到宜昌伍家岗街道江山社区,打算开办一家内蒙古牛羊肉店。装修之初,江山社区工作人员便询问是否需要协助办理店照申请等事项。了解到马世云因店铺经营繁忙,一直未办理居住证,社区便主动派工作人员来到店铺,并宣传惠民政策、填写相关表格。
“现在牛羊肉年销售量已达到50吨左右,大伙对我们的牛羊肉品质满意,回头客很多。”马世云说。
在马世云看来,宜昌就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希望利用好“昭君文化”这根纽带,开通从宜昌到内蒙古的旅游专线,加深两地文化交流,让两个故乡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内蒙古牛羊肉总经销店内,马世云在和表妹商谈经营细节。图源:湖北日报
江山社区现有居民4000余户,含土家、苗、回、满、蒙古等17个民族,50余家民族同胞经营的店铺在社区内星罗棋布。
走进江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大厅,一副身高齐肩,脑袋圆圆的俏皮石榴娃模型正站大厅中央。
“这个石榴娃形象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设计、制作出来的。”江山社区书记嵇彩凤介绍,颗颗相抱的石榴,寄托着社区各族居民团结紧密抱在一起,共同发展,欣欣向荣。
▲宜昌伍家岗街道江山社区。图源:湖北日报
江山社区88栋楼,楼栋间随处可见铸牢的文化标识。门前花坛边一座红色大型立体宣传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几个大字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的侧墙上,各民族的卡通人物图画和醒目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字样,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让人温暖而充满力量。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小朋友可以将各族卡通人物磁铁贴到相应的地域省份上。”社区工作人员向参观“红石榴学堂”的人群介绍。
为充分发挥阅览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的载体作用,江山社区成立“红领律动”宣讲团,结合支部主题党日、道德讲堂等每年开展线下理论宣讲活动10多场,不断丰富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
▲端午节, 江山社区组织开展包粽子活动。
每逢春节、中秋、端午、元旦、重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红石榴”志愿者便积极将组织辖区各民族群众组织起来,共度佳节、共感党恩。社区各族群众把社区当成“家”,把社区干部当成“亲人”,有效促进了各民族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交融。
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荆楚各族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诚交往、真心交流、真情交融,凝聚起携手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石建杭
来源 |湖北民宗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