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综艺,正在成为文娱市场的流量密码。

近年来,《半熟恋人》《心动的信号》《再见爱人》等情感综艺频频吸引公众视线。此前《再见爱人》更是在开播30小时登顶8次微博热搜主榜第一,引发热议。

恋爱综艺磕CP,离婚综艺玩热梗,情绪消费成了新的娱乐方式。观众沉浸其中,将节目当作“情感代餐”,借此投射自身情感需求,情感话题也不断被放大、消费、再制造。

在“万物皆可治愈”的今天,情感综艺是在疗愈观众,还是在制造新的焦虑?面对这场丰盛的情绪价值“盛宴”,潜在的情绪消费“陷阱”同样值得警惕。


恋爱综艺《心动的信号》/重庆瞭望截图‍‍‍

01

情感综艺为什么爆火?

一场生动的社会性实验。在亲密关系话题备受关注的今天,情感综艺就像一场镜头里的社会实验。嘉宾在设定好的环境中相识、互动、冲突、离别,观众则在旁观中投射自我,重塑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

综艺不仅传递故事,也在间接塑造我们的情感认知。比如此前爆火的《再见爱人》将婚姻的裂痕放在阳光下,促使观众直面“离婚”这道现实课题。在一次次的“热搜”话题中,“选择结婚还是保持自由?”“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这些被节目激发的议题,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变迁。

一次第三视角的自我打破与重建。情感综艺不仅是隔岸观火,更是一次第三视角的内向审视。韩国早在几年前便成熟运作这一模式,从《心脏信号》到《换乘恋爱》,精准拿捏观众心理。

节目通过“全景监狱”式观察,让观众站在安全距离外审视他人心理,甚至从中寻找自身的影子。这种“情感代偿”效应,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更是一次自我的打破与重建——我们在别人的爱情里代入、评判、思考,最终回到自身,重新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

一场流量至上的“赛博狂欢”。情感综艺早已突破荧幕,刮起社交媒体上的情绪风暴。从“青团事件”到“熏鸡事变”等等,一些节目片段被剪辑成短视频刷屏,网友逐帧拆解,掀起二创热潮与狂热讨论。

人们渴望情感共鸣,因而在评论区输出观点,在站队狂欢中寻找归属。于是,综艺制造话题抢眼球,平台助推发酵博流量,最终形成一场情绪消费的集体狂欢。


离婚综艺《再见爱人》。/重庆瞭望截图

02

当情感被过度消费时,还能剩下多少真实?

值得警惕的是,当节目中的情绪被刻意放大,现实与剧本的界限也就变得模糊。比如《心动的信号》播出时,有博主刻意剪辑,诱导观众站队,嘉宾的一举一动被解读成热梗,感情被当成了“流量公式”。

综艺有剧本,热搜有营销。一味地追求情绪共鸣,沉迷“爽感”而忽略事实,泛娱乐化的网络狂欢也可能滑向情绪“猎巫”,让公众视线被流量牵着鼻子走。

情绪对立带来的“信息茧房”,也有可能在网络空间加剧撕裂。情感综艺将情绪作为最大卖点,社交媒体利用算法优势进行推流,如果再被一些刻意抢眼球、博流量的博主利用,很容易形成舆论撕裂和对立,进而污染网络环境。

对观众来说,刷了几次离婚综艺,推荐全是负能量视频;点开几次恋爱综艺,满屏都是情感套路。长此以往,算法让信息流变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用户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个体认知则被迫陷入“信息茧房”。

面对情绪的“饕餮盛宴”,也要警惕情感过度曝光与情感疲劳的循环。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情感综艺的热门嘉宾总是会被挖个底朝天。社交平台上,恋爱秀、分手故事、煽情文案层出不穷,让人们习惯了围观他人的情感起伏,也容易把自己的情感包装成迎合大众审美的“商品”,忽略了情感本应是独特且深刻的体验。

这种模式让人容易陷入“情感疲劳”——当情感被过度曝光、消耗,我们对他人的情感表现逐渐麻木,不再轻易共鸣,甚至对自己的真实感受产生怀疑,进而陷入新的焦虑之中。


恋爱综艺《半熟恋人》/重庆瞭望截图

03

情感综艺要想从短暂的“一时火”走向持久的“一直火”,不仅需要“上头”,更要做到“走心”。

情感综艺不能沦为情绪的消耗品。文艺应服务大众,关注现实,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情感综艺本应通过文化引导价值认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不是一味地争当“情绪收割机”,通过制造冲突和套路博取关注。

相比浮躁的情绪消费,优质的情感综艺应当在娱乐的基础上融入“教化”功能,通过展现真实的情感故事和案例,帮助观众建立健康的情感观念,提升社会整体的情感素养,并从中汲取面对现实生活和处理情感世界的精神力量。

少一些剧本,多一些真实,在娱乐与真诚之间找到平衡点。情感类综艺节目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困境:过度依赖明星效应和剧本设计,使节目失去了真实情感的感染力。观众既渴望看到真实的情感表达,又对过度煽情和剧本化产生审美疲劳。

节目制作方需要转变思维,从“制造冲突”转向“呈现真实”,通过创新的节目形式展现多元化的情感样态。例如,可以引入心理学专家进行专业解读,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情感问题;还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情感议题,引导观众理性参与话题讨论,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发挥积极的社会价值。

警惕情绪“失控”,在创新与规范之间寻找最优解。情感类综艺节目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文化产品,繁荣表象之下,过度娱乐化、价值观偏差、隐私侵权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监管部门要及时出手,完善制度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平台也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及时自律自省,对情感类综艺进行规范管理,共同引导行业回归内容本质,通过真实、健康、向上的情感故事,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对于情感综艺来说,综艺只是形式,情感才是打动观众的核心价值。期待行业走上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为观众带来更多有看点、有口碑、有价值的新时代文艺精品。

原标题:情感综艺,为什么让人“上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