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做全职陪读妈妈的第6个年头了,为了好好搞孩子学习,我选择离开了职场,全身心陪读。

自然伴随着高期待与高要求,既然工作都不要了,那肯定要一门心思鸡娃,纠正孩子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是重中之重。

在孩子初中三年,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孩子的成绩和对学习态度的敬畏以及助推孩子学会努力。

所以在孩子初中阶段,我一心只想卷孩子,一心只想提成绩,一心想的是怎么搞娃学习。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绕学习来展开,所有都要为学习而让步,而我对孩子的管控也十分严格,几乎不允许跟同学外出玩,也不允许他玩游戏或刷过长时间视频。

在初三下学期之前,孩子是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也没有社交的。

他的生活围绕着两点一线循环,上学我送,放学我接,寒假和暑假以及周末也停留在我的视线内。

刚开始孩子还会有所反抗,说自己没有朋友,也想出去玩,久而久之也不愿意出门了,因为没有手机,也不玩游戏,所以跟同学也没什么共同语言,索性就在家跟弟弟玩了。

再加我对孩子每天的叮嘱,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孩子对于成绩和学习的重视受我的影响也几乎成为唯一。

这也就导致孩子成绩好时洋洋自得,成绩差时各种自负,觉得是自己粗心而并不是不会,也会说那些天天补课,可努力的人,不还是没他成绩好?

每次听到孩子这么说,我都会很生气,觉得孩子对学习态度不敬畏,觉得孩子太骄傲,太容易飘。他的成绩只是在校内还可以,对标全市根本不值一提。



也因为这些事,我跟孩子吵过无数次,他觉得我在鄙视他,我觉得他高估了自己。

当时,我并不知道是自己高压力和高要求,才会让孩子又自负又自卑,他明明内心知道自己不如别人,但嘴上就是不愿意承认。

那是因为我初中三年给他灌输的思想就是:

成绩很重要,你只有好的成绩,才有好的未来,才算是成功。

是我太过于把成绩功利化和单一化了,才让孩子嘴上说不在乎成绩,实际上非常在意。

因为除了成绩,他没有任何优势了。游戏玩得不好,朋友也交得不多,在学校也没什么存在感,只有好成绩才会让孩子有点优越感。

上了高中之后,连好成绩也没有了,所以孩子的优越感一点不剩下了,只剩下了沮丧、自我怀疑和迷茫。

好一点的是,自打中考前一个月孩子经历了几次心理塌方后,我就觉察到是自己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出问题了,那么我就从自己身上彻底改变,有3个非常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从高压力和高期待父母转变为积极期待

从前我是一个超级鸡娃妈妈,以卷孩子为荣。

在我看来,给孩子施压是为了让孩子上进,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不让孩子以后有遗憾。

所以,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不管孩子对我是否求助,我都要全力以赴帮助孩子扫清学习路上的所有障碍。

我要拿最优秀的孩子来对标,我要让孩子力争上游,发挥出自我的最大潜能。

这是我作为高压力和高期待妈妈时的动机和想法,也让孩子心理脆弱和抗挫力差。

当孩子因为压力和期待过高而三番五次地心理崩溃后,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投射的压力被反噬了。



我开始经历第一个阶段的变化,那就是放下期待,允许孩子让自己的节奏来,并接纳孩子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他做不到我所设想的那般优秀。

期待孩子积极进取,但并不设定高目标,只要不止步,蜗牛向上爬也很欣喜。

第二个变化:从关注孩子成绩到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之前,我对每一次小测,每一次月考,每一次期中和期末,都要当重视,只要发现问题,我就立马会采取行动,要么防患未然,要么出手干预。

自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后,我就不再唯成绩论了,也不再强调孩子学习和成绩了。

对于成绩,孩子不说我也不问,也不找老师去问。

还是会看孩子的卷子以及答题情况,也会去总结孩子哪方面还有问题。但本着孩子不找我,我也不找他的原则,学习上的事几乎不过问了。

但我做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帮助孩子做情绪训练,帮助孩子打开他心结,让他学会自行调节和自我疏导情绪。

这是我高中以来,对孩子使劲最多的方向,孩子的心理韧性较之前强韧了不少,抗挫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第三个变化:从希望孩子战胜他人到超越自己

初中阶段,我希望孩子能战胜年级第一的孩子,高中阶段刚开始还有高期待,后来慢慢认清现实了,对于排名没有具体的期待,但期待孩子在自己的能力区间之上能循序渐进,稳步提升就好。

战胜他人是个很抽象的目标,因为“他人”会前赴后继,但超越自己永远可控。

和孩子一起加油,让接下来的一年半高中生涯尽可能精彩,不留太多遗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