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汽车圈都有这样一种说法:
“插混和增程,只是过渡技术,等固态电池突破,这些车型就会被淘汰。”
之所以现在增程和插混仍然有市场,核心原因无非两个——纯电车的续航焦虑,以及超充设施还不够多…
导致它们无法完全替代燃油车,更多只是城市代步的最佳选择。
而插混和增程,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短途用电,长途加油,补能快、续航长,对于普通人来说,往往更适用。
本来,很多人坚信这个观点,可就在“超级增程”即将登场的当下,形势似乎发生了逆转。
很多人表示,也许纯电车不是未来了,超级增程才是最完美的形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
聊到这个话题,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因为增程技术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毕竟,纯电车直接用电,燃油车直接烧油——你还有个燃油转化的过程,真没什么好吹的。
关键是“亏电体验”还很差,动力表现很一般。
在这种情况下,还敢说增程代表未来,未免太异想天开了。
曾经我也是这么想的,但看了即将推出的“超级增程汽车”后,直接改变了看法。
一方面,超级增程的革新下,纯电续航达到了400公里。
别小看这一步,觉得不过是比过去多了 200 公里而已,这背后的意义,远比想象中更大。
首先,400 公里的纯电续航,已经足够媲美不少主流纯电车。
过去,增程车的纯电续航普遍只有 180-200 公里,这意味着即便日常通勤也需要频繁充电。
如果没有家充,每周至少要去两三次公共充电站,体验非常一般。
但现在不同了!
400 公里的续航,意味着即便没有家充,用户也能像开纯电车一样:
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需要充一次电,使用习惯彻底改变。
更关键的是,这一步提升的背后,涉及到整个动力架构的变革。
为了实现 400 公里的续航,增程车的电池容量提升了,能量管理系统优化了,甚至整车能耗也做了深度优化。
说白了,以前增程车的“油电割裂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池太小、能量管理不完善。
导致用户一旦纯电续航耗尽,立刻进入“油老虎”模式。
但现在,更大容量的电池+更先进的增程系统,让增程车真正做到了“电驱主导”,而不是“油电混搭”。
这一步的意义在于,增程车不再是过去那个“尴尬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种可以纯电通勤、油电结合长途的高效解决方案。
所以,这不只是续航多了 200 公里,而是让增程车彻底换了个活法!
另一方面,超级增程的充电速度也达到4c 快充。
简单来说,4C 充电代表“15分钟补能 90%”的能力,彻底改变了增程车过去“充电慢、体验差”的问题。
说白了,过去的增程车的功率非常低,200%-90% 充电往往需要 40-50 分钟。
对于没有家充的用户来说,补能体验非常糟糕。
但现在,4C 充电技术的引入,让增程车的快充能力直接追上了高端纯电车。
即使没有家充桩,随便找个快充站,喝杯咖啡的时间就能补满续航,使用体验和纯电车几乎没区别。
别认为这似乎不实用,因为谁没事整天去充电站充电啊?
这么想,就太过肤浅了。
因为这个能力的出现,长途出行也能更加从容。
说到底,真正的长途旅行下,增程车还是要充电,指望完全靠燃油模式——体验又不好,油耗还高,动力也会很匮乏。
但有了快充就不同了,你可以跑个600-700公里后,然后充个10分钟电。
此时,在电量的加持下,整个的体验又回来了:
不仅综合油耗变得很低,动力也很充沛,也不用纠结噪音和振动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续航的提升和800v 电气架构的加入,增程车的电池寿命也会更长。
因为电池这玩意是有循环寿命的,但增程车过去的纯电续航太短了,所以循环寿命消耗得特别快。
再加上电气架构一般,发热也会很严重——这都会影响电池寿命。
但现在就不同了。
考虑到这些技术的提升,搞不好会出现“一车传3代,人走车还在的情况”。
总的来看就是:
曾经,很多人把增程车当成“过渡技术”,觉得等固态电池落地,它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现在,随着超级增程的技术革新,续航、充电、能耗全面优化,它已经不只是“过渡”,而是成为了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方案。
说白了,等固态电池出现了,要是增程车能有700公里的纯电续航,还带个油箱,不是更完美吗?
这么一来,从体验和适用性上看,也许比纯电车更完美,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