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拔4700多米的青藏铁路养护路段到零下20摄氏度的新疆社火表演现场,从告别“干沙滩”的宁夏闽宁镇到迈出耕海新路的海南疍家渔村,从秦岭深处的抽水蓄能电站到西子湖畔的光学实验室,从繁花似锦的广州花市到冰天雪地的乌兰察布滑雪场……自1月14日“新春走基层”报道活动启动以来,经济日报记者奔赴祖国各地,践行“四力”,深入一线采访。他们用心观察、用情感受、用力描绘,推出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动情讲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感人故事,努力呈现一个昂扬向上、拼搏进取、充满活力的美丽中国。

  蹲点采访,见证经济发展新动能

  这个春天充满希望,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有基础、有动能、有支撑。为充分展现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举措,经济日报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中连续推出7篇蹲点笔记,围绕新质生产力、乡村全面振兴、重大工程等主题展开报道,强信心、鼓干劲、暖人心。

  春节期间,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高光谱载荷研制项目实验室里,测量仪一直在进行校准工作,整个团队坚守岗位一起追“光”,每天都要忙到后半夜。像这样春节“不打烊”的实验室,在当地还有很多,正是一个个科研团队的拼搏汇聚起了创新的澎湃动能。

  一座水力发电站居然听不到水声,也几乎看不到电力装备?走进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采访,记者被刷新了认知。这座2024年底投产发电的新型电站在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具有高技术、高效能和高质量等特征,不仅改变了当地能源产业模式,也是陕西“低碳拼图”的关键一块,对于补齐陕西绿色能源结构短板和实现秦岭生态价值作用巨大。目前商洛市建成、在建和拟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5个,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正从巍巍秦岭中喷薄而出。

  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中,我们立足经济特色,持续关注高质量发展,推出多篇主题鲜明的报道。内蒙古运达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华星告诉记者,作为乌兰察布市“能源+产业”发展模式下引进的重要现代能源装备制造项目,企业将发挥“链主”作用,持续带动地方及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开发、引进,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量质齐升。驱车行驶在内蒙古的公路上,随处可见“大风车”叶片舞动,输电线路连通八方……内蒙古新能源装备产业正在乘风而上。

  深入一线,展现昂扬奋斗精神

  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中,我们更多前往艰苦一线采访。

  采写《为了贯通天山新通道》的记者从新疆阿克苏市区出发,驱车行驶4小时来到G219线昭温公路西天山特长隧道建设现场。当地高寒、高海拔的地理环境,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世界级难题。不过,G219线昭温项目EPC—2标段副总工程师魏春纪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有了定制的“温宿号”全断面硬岩掘进机,“手握‘重器’,再高再深的山也得让路喽!”

  祁连山下的国铁兰州局集团山丹马场综合维修工区,是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高铁维修工区,最高的大梁隧道海拔3608米,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最低温度零下39摄氏度。作为工区负责人,陈永红和同事们常年坚守在此,已经炼就一双巡视设备的“火眼金睛”,设备零件是否位移、导线间距是否变化,一眼就能盯出来。

  长所乡是西藏日喀则定日6.8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记者看到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现场已被清理干净,乡亲们搬进板房,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已经从过渡安置向基本生活秩序恢复转变。“板房超市”里生活必需品丰富,“板房茶馆”中摆满热腾腾的甜茶、香喷喷的藏面,升腾的烟火气温暖着寒冬中的人。“青青稞稞暖馨小屋”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创新表达,记录安居乐业幸福故事

  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中,我们更多以百姓视角,更多运用个性化语言和新媒体报道形式,生动呈现各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收获与期盼。

  今年策划推出“福满山川”系列短视频报道,派出总部记者在春节期间深入内蒙古、新疆、河南、浙江和广州等地一线采访,围绕温暖进万家、山乡新画卷、文化中国年、见证新动能等主题展开报道,综合运用典型故事、鲜活场景、个性话语等元素,生动展现祖国东南西北中各地群众欢度春节、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满满幸福感。

  在《滩区迁社区 河南兰考乐安居》报道中,河南开封兰考县丁杨社区的幢幢楼房粉刷一新,晒太阳的老人们脸上满是灿烂笑容。2024年,丁圪垱、杨圪垱两个村的1263户4645名群众搬出黄河高滩区,其中747户入住丁杨社区。为写好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记者三次走访丁杨社区。74岁的张爱菊家中,窗台上挂着红灯笼,透着新春的喜庆。她告诉记者:“搬来最大的变化就是看病买药方便多咧。老伴儿有高血压,得常年吃药。之前在村里,离着乡镇卫生院有十几里路,现在卫生院就在社区边上。”

  《社火迎新春 乌鲁木齐火出圈》记录了热闹欢快的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活动。虽然现场气温很低,但是记者被社火表演者的火热情绪深深感染,更深刻体会到细心观察处处是选题,深入挖掘才能找到好故事。

  参与短视频报道《行走天路保安全》的记者,前往西藏安多县海拔4700多米的青藏铁路养护现场,这里是青藏铁路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记者用镜头记录了养路工人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感人故事,引发网友纷纷留言赞叹。 (经济日报记者 来 洁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