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来自《德国之声》的一篇报道再次让世人看透了中国的战争潜力。
该篇报道名为《欧洲军工业依赖中国产硝化棉的困境》,文中指出为了给正陷入战火摧残的乌克兰提供补给,同时也填补自身的弹药库存,欧盟计划将北约最主要口径尺寸的弹药产量提高到每年150万枚,但实际数字却相差甚远。
此外,欧洲缺乏的不仅仅是制造弹药的产能,而且还缺少一样东西——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硝化棉。
硝化棉对军工产业至关重要,俄罗斯为了战场上的胜利曾花费大价钱从中国购买,美国为了援助乌克兰也通过中间商购买过硝化棉。
那么,硝化棉究竟是什么物质?能大规模生产硝化棉,又代表着什么呢?
何为硝化棉?
学过高中化学的都知道,在教材中,有一项“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
要想完成这个实验关键是选好燃烧剂,经过前人的实践证明,使用硝化棉做燃烧剂的效果最佳,故而硝化棉也可充当火药的燃烧剂。
硝化棉,又名硝化纤维素,是纤维素中的部分羟基和硝酸发生醋化反应得到的纤维素衍生物。
外观上,俗名硝化棉呈黄白色固体,熔点一般在160°C-170℃。
在制作上,硝化棉通常由棉绒纤维和木浆等纤维材料进入浓硝酸、浓硫酸混合液中制得。
棉绒纤维,就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棉花,浓硝酸的密度通常为1.4g/cm³,浓硫酸的密度则为1.84g/cm³,两种酸的容积比例一般为1;2。
制取时,要用温度计轻轻搅匀,混合酸的温度如果超过30℃,就要对混合酸进行冷却,防止溅出。
下一步则是将浸泡好的脱脂棉投入到混合酸中,继续用玻璃棒不断上下搅拌。一边搅拌,一边测温。
需要注意的是,温度还是要控制在30℃以下。当温度降到30℃以下,这时要对小烧杯里进行加热,使温度始终维持在30摄氏度左右,否则制造的硝化棉有可能质量不过关。
这一步会持续十分钟左右,然后脱脂棉就变成了硝化棉。
将硝化棉从量器中取出,放在玻璃缸中用水洗涤几遍,再放在流动的水中不断冲洗,直到将硝化棉中的酸溶液除尽。
接着,拿石蕊试纸测试,检查硝化棉有无酸性。若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则继续冲洗,直到石蕊试纸不变色。
最后一步就是烘干硝化棉,要是不急用,可以将冲洗后的硝化棉采用“阴干”的方法处理。
如果急用,可采用烘干的方法,将沸水倒入热水袋,再将硝化棉放在热水袋上。
烘干之后,将完全干燥的硝化棉放入干燥器内进行保持备用。
以上就是实验室中制取硝化棉的常用方法,工厂制取方法大同小异。特别注意的是,在常温下,硝化棉能缓慢分解并释放一定的热量。
尤其是超过40℃,硝化棉分解的速度会加快。这时,硝化棉分解产生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失,就会迅速升温。
当温度达到180℃,硝化棉就能自燃,恐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故而保存硝化棉通常会加一些乙醇,用来吸收热量。
历史上,最早将硝化棉当作火药的是普鲁士军队的少校E·舒尔茨。
1860年,舒尔茨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将硝化棉充当了步枪、炮弹的炸药。
随即,硝化棉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中。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硝化棉生产商位于南京化工园。
2008年,法国的BNC公司和台湾的台硝集团在南京成立了南京中硝化工有限公司,能每年生产1.5万吨的硝化棉。
至于两家企业为何要来中国建厂,主要还是资本追求极致的利润。
在中国建厂,一是劳动力便宜,二是税收减免优惠大,这两个独有的条件能替两家公司极大减少成本,才吸引了两个凤凰在南京安家落户。
此外,硝化棉不太稳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法国建厂会遭到一些人员的反对,这也是来华投资的一大因素。
欧洲的大批工业企业来华投资,其根本上是从工业资本主义上升到金融资本主义。
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则是欧洲、美国工业实力的不断下降,乌克兰的危机的爆发更是将这一后果呈现在世人面前。
早在2024年2月2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出席了盟国集会就坦言:“我们都意识到需要正视某些零组件的短缺问题,尤其是火药。”
火药是炮弹射出数十公里所需的推进剂,诸如交付乌克兰使用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准的155公厘炮弹都少不了火药的主要材料硝化棉。
德国的弹药专家霍契尔就说:“简单的高爆弹结构单一,通常由3个物件组成,包括钢盔、高爆主装药和在撞击时用于引爆的雷管。制造火药的特定硝化棉,大多来自中国。”
霍契尔还遗漏了一点,硝化棉中的棉花则主要产自新疆。可是欧洲老爷们之前就曾污蔑“新疆棉花”,声称不用“新疆棉花”。
要是现在从中国进口硝化棉,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另一个方面,中国生产了世界上七成的硝化棉,也能看到中国的战争潜力之巨大,非一般人能想象。
战争潜力
什么是“战争潜力”呢?
在军事圈子里,是这样定义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的:将能够形成战争潜力的力量统合在一起,也就是中国军民工业融合在一起的工业能力,称之为中国的战争潜力。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就主要依靠的就是参战国的工业生产能力。
在这方面,自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是工业能力最强大、工业产值最高的国家。
2023年,中国工业产值为12.6兆美元,全年用电量是92241亿千瓦时,占全球的60%;汽车产量2800万辆,占全球的25%;机床产量95.5万台,占全球的38%。
一个又一个的数字无不彰显世界第一工业国家的实力。
目前而言,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还拥有世界最大的造船厂。
除了造船业,几乎所有制造领域都有中国人的身影,除了一些高精尖的领域,中国尚未掌握核心技术,但也处于第二梯队,且在追赶的路上。
看一个国家的军事能力,一个关键性的数字就是国防军费开支。
2024年,中国国防开支预算为16655.4亿人民币(约等于2313.52亿美元),而美国则是8860亿美元,是中国的4倍。
不过考虑到购买力、军队贪污情况,两者的差距不是特别大。
有了工业生产能力只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将超级强大的工业能力应用到军事上,这一点也很重要。学者一般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军民融合”。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从这一历史经验出发,中央才提出了“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
政府掌握了国内所有可用之人力、物力与财务资源能力,军民融合才比较容易。关于军民融合,2016年的3月25日,中央曾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一年之后,中央更是设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将“军民融合”提升到战略地位。另外,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谁担任了这个委员会的主任。
依据各方面的数据,有研究机构就做过简单的推算,发现中国的战争潜力非常深厚,甚至达到了一国挑战整个欧洲的实力。
以工业领域最基础的钢铁产能为例,中国产能超过了10亿吨,俄罗斯和美国只有8000万吨-9000万吨。
强大的实力,让中国军事和民用部门都拥有了充足的产能。
别说战时状态,即便是和平时期,中国所具备的军工产能,就足够震撼。
比如说2024年歼16和歼10C战斗机可以继续维持在40架-60架的产量,现在的“牛夫人”歼20的产量也可以突破100架,成为世界上第二款年产过百的第五代战斗机。
至于海军舰船,网络上更是以“下饺子”这一形象比喻正视了中国造船能力。
近十年,中国海军下水了超过80万吨主战舰艇,每年建造的船只排水量超过了4000万吨。在这4000万吨中,军舰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一。
一旦爆发战争,按照百分之45%的转产能力,中国也可以年造船258万吨(以排水量计算)。如果是60%,就是345万吨。
其次,就是核弹生产能力。目前,中国在西北大三线建立了数目客观的核武器研究开发基地。
包括新疆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基地、青海海晏的核武器设计基地、酒泉的核武器加工生产基地、兰州的核武器材料试验反应堆、贺兰山的离心分离机研究基地。
给予一定的时间、人力、物力,这些基地一定能够研制出性能更强、制导精准的核武器。
最后,坦克、火炮和弹药的产能也令人啧啧称奇。
中国能自产性能优良的99式坦克以及各类火箭炮。
比如中国具有高膛压火炮技术,和德国不相上下。
汽车工业也能提供雄厚的转产能力,拿出生产汽车10%的资源,每年就能生产坦克1.5万辆。
火炮工业也是如此,若是有必要,民营企业可以转产火炮。
此外,中国生产火药的基本原料硝酸年产量可达28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以一顿硝酸生产一顿火药(约6吨炮弹)来看,每年中国的硝酸供应量可生产1680万吨弹药。
结语:
由于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转化能力,使得中国得以在战争时期迅速转产所需的物资和武器装备,这也是美国不愿意和中国正面冲突的一大原因。
不过,要想制造出工业品,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诸如铁矿石、铜矿石、石油等物质。
这些物质很大一部分需要从外国进口,故而保障海上运输安全是重中之重,也是中国发展海军的本质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美中战争潜力比一比》 独家报道
《欧洲急为乌克兰筹措炮弹得先客服火药短缺》法新社
《中国走进“大国防时代”》政工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