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马上就要三周年了。

原先以为,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用不了多久就会分胜负,谁也没想到乌克兰能挺到今天。

这一切的背后,不能简单归因于西方的大力援助,乌克兰自身的努力,同样重要。而乌克兰自力更生的标志性产物,无疑就是无人机。

无人机对现代战争,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也重新定义了战争规则。

新的规则改变了战争的对称性,让小国和非国家组织对大国也能形成威胁,从而改变了传统战争的力量对比。

整个2024年,根据泽连斯基的说法,乌克兰生产了多达150万架无人机,涵盖各种型号,其中大部分是FPV,也就是“小型自杀式无人机”。

这个产量,相当于中国的一半。

直到2022年末,乌克兰的无人机产量还没有多少,以整机外购为主。换句话说,乌克兰无人机产量的大幅增长,是在2023到2024这短短两年间实现的。

作为一个处于战争状态、资源不算宽裕的国家,乌克兰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个关键人物,名叫费多罗夫。


米哈伊洛·费多罗夫,1991年生于扎波罗热州,今年才34岁,毕业于扎波罗热国立大学,2014年开始从政,竞选议员但未成功。

随后,他开始创业,组建了一个数字服务公司,承接“网络水军”的业务,也就是帮娱乐圈的明星们刷流量、在评论区控评等等。

泽连斯基的娱乐公司--“95街区工作室”,就是费多罗夫的客户之一。

由于业务能力出色,泽连斯基对费多罗夫十分欣赏,在竞选总统时,邀请费多罗夫出任网络营销总监,全权负责网上营销事务。

泽连斯基当上总统后,费多罗夫先做总统顾问,后成为“数字化转型部部长”,俄乌战争爆发后,很多乌克兰的宣传案例,都出自费多罗夫的手笔。

比如一天内击落了六架俄军战斗机的“基辅幽灵”,就是费多罗夫的主意,事情虽是假的,但不可否认,稍稍稳定了战争初期乌克兰慌乱的人心。

2023年初,国防部希望加强无人机的生产,而仅靠国防部显然是不够的,身为数字化转型部部长的费多罗夫,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他推出了“迪亚城市”计划,“迪亚”就是个APP,专门办理电子政务,乌克兰人可通过这个APP办理大部分事务,不用再跑到窗口。

不过,“迪亚城市”计划远不止开发一个APP,其中一个内容是,生产无人机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9%,员工的个税税率为5%。

这个政策是有诱惑力的。

2022年开战后,为筹集战争经费,乌克兰各行业的税率明显上涨,公司所得税统一提高到不低于20%,个人所得税不低于15%,部分行业不低于20%。

银行等重点行业在缴纳所得税后,还要额外缴纳50%的利润税,这还没完。

天然气、煤炭、钢铁等行业,在缴纳所得税、利润税后,还要按比例缴纳“战时特别贡献费用”,俗称“爱国税”,税率是营收比例的5%-10%。

不是利润,是营收比例。

其他行业又是所得税、又是利润税、又是爱国税,而无人机企业只有所得税,没有后两者,并且9%的企业所得税率和5%的个人所得税率,也远低于其他行业。

这让从事无人机行业成了相当划算的买卖,大大提高了从业积极性。

除了税率优惠,“迪亚城市”计划还给予了无人机行业令人羡慕的特权。

乌克兰总动员后,大量人员应征入伍,由于许多人是志愿入伍,因而乌军爆发出了远超外界想象的战斗力,时至今日仍能勉强维持。

不过事实上,乌克兰国内对动员的态度,颇为两极分化。

一方面,的确有很多人热情高涨地“抗俄”,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出于各种原因而不想应征,于是才有超过700万人逃到国外。

对于留在乌克兰国内,想跑又跑不掉的人来说,怎么避免被动员是个大难题,一般来说无非是三种办法:身份、花钱、自残。

身份,就是你属于某种二代,靠关系搞定;

花钱,就是贿赂征兵官或者医生,让他们开假证明,证明你不适合服兵役;

这两种都有一定的门槛,不那么容易达到,至于自残,大部分人根本不敢,所以找到第四条免于应征的道路,就有很大需求了。

而“迪亚城市”计划规定,无人机企业的相关人员享有动员豁免权,不用去前线,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的人员涌入无人机行业,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

费多罗夫还推出了著名的“人民无人机”计划,鼓励普通人在家里组装无人机,再卖给国防部。

战争时期,想找点活儿养家糊口不容易,能卖无人机给军队,是个不错的创收路径,不少乌克兰人在厨房、客厅又或地下室,靠着简陋的条件组装无人机。

为了指导大家怎么做,数字化转型部弄了一个网站,上面有详细的教程,不仅教你怎么组装无人机,还教你怎么进口零部件,怎么过海关,各种细节满满。

比如网站特意提到,在中国买无人机零部件,不要一次买太多,要分批次少量买,否则容易被海关拦截。


在2023年前,乌克兰的无人机企业数量,还处于聊胜于无的状态。但在数字化转型部的“三板斧”下,乌克兰的无人机企业大量出现。

到2024年中旬,光是整机生产企业就增长到了20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则有500多家,乌克兰的无人机供应链,已然初具规模。

当然,仅有以上措施还不够,因为费多罗夫无法解决一个关键问题:钱从哪里来。

这时候,第二个关键人物出场了:战略工业部部长亚力山大·卡梅申。


卡梅申1984年出生于基辅,基辅理工学院毕业,先在毕马威做了几年审计,接着跳槽到“龙之都”基金,这是乌克兰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资产管理规模约6亿美元。

“龙之都”基金的合伙人之一,就是乔治·索罗斯,2012年,卡梅申加入SCM投资集团,花了七年时间做到高层,并获得老板的赏识。

老板名叫里纳特·阿赫梅托夫,是乌克兰首富。

SCM投资集团只是首富的众多产业之一,他旗下的产业还有许多,我们熟知的就有“亚速钢铁厂”和“顿涅茨克矿工”足球俱乐部。

在俄乌问题上,阿赫梅托夫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总不明说支持哪一方。

也许他内心是偏西方、偏乌克兰的,但他的产业大部分在乌东,一旦打起来,利益受损尤其严重,以“顿涅茨克矿工”俱乐部为例。

2014年乌东事变后,矿工队离开家乡顿涅茨克,先后搬到了利沃夫、哈尔科夫、基辅三个地方。事实证明,寄人篱下的滋味很不好受。

在外地,矿工队缺乏球迷基础,场均门票销售量从2.5-3万张,暴跌到不足5000,当地人的态度就是:臭外地的上我们这要饭来啦。

不仅球票,赞助、周边等各种收入也跟着暴跌。2014年前,矿工队基本盈亏平衡,亏也亏不了多少,年景好时还能靠卖球员赚一笔,是“欧洲黑店”之一。

但从2015年起,矿工队再未盈利,年均亏损3000-5000万欧,还能活着全靠首富输血,这个数字对首富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首富的产业以钢铁和煤炭为主,属于走重资产路线的,资产多的同时,负债也多,所以净资产额度也就是资产减去负债后所剩下的数字,其实不高。

2014年时,其净资产仅为10.8亿美元,矿工队一年亏几千万欧,绝对肉痛。

有此教训,阿赫梅托夫在站队上相当谨慎,首富的份量显然很重,他要是模棱两可,指不定多少人被带着模棱两可,不利于乌克兰的团结。

到了2021年下半年,俄乌前线局势明显紧张了许多。

泽连斯基决定,向阿赫梅托夫让出一部分蛋糕,把一些政府职位让给阿赫梅托夫,换取他态度的转变,包括乌克兰铁路公司董事会主席一职。

这个职务负责管理全乌的铁路,是个肥差,且铁路需要使用大量的钢铁、煤炭,恰好首富的主要产业,就是煤炭和钢铁,相当互补。

首富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推荐”卡梅申出任,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开战第一年,乌克兰的铁路系统运转良好,准点率没有明显下降,为前线输送了天量的物资,向后方转移了大量的民众和伤亡人员。

卡梅申由此赢得众多好评,希望他升官的呼声不断。2023年3月,泽连斯基将他提拔为“战略工业部部长”。

上任后,卡梅申把重点放在了无人机工业,无人机是战场所急需的,也是乌克兰的工业基础能应对的,属于相对合理的目标。

前面说了,2023年前,乌克兰的无人机基本靠外购,本地连组装都少,卡梅申意识到这种状况不可持续,必须推动在地化生产。

身为金融人,卡梅申发挥自身的行业和人脉优势,为无人机产业广拉融资。想拉融资,就得有些优势,乌克兰无人机行业的优势,在哪里呢?

卡梅申看得很准:成本。

欧美的无人机生产成本太高,哪怕小型无人机,也动辄成千上万美元,毫无性价比,而乌克兰人力成本低,且出于战争的缘故进口了大量零部件,让生产有了规模化基础。

规模化,永远是降低成本的前提。

2023年初,乌克兰的小型无人机生产成本约1000美元,这个数字虽比中国高得多,却比欧美低得多,考虑到无人机的应用前景,必然有许多投资人感兴趣。

卡梅申亲自带队,一次次前往西方国家,最终拉回了大量的融资,比如“蜂群”无人机公司,顾名思义,专门研究无人机“蜂群”技术,获得了270万美元融资。

领投机构为R-G,跟投机构为美国半径资本、绿旗基金等。

又如卡拉达格公司,专注于开发无人机探测系统,获得了贾斯汀·泽夫的融资,具体金额没有公布。

贾斯汀·泽夫这个人可不简单,他曾长期在CIA工作,对情报领域烂熟于心,2015年下海创办尼索斯公司后,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定制情报”服务。

所谓“定制情报”服务,说难听点,就是监控。

2022年,尼索斯曾和特斯拉签下几百万美元的合同,负责监控特斯拉内部,看看哪些家伙对马斯克不满。

谷歌的创始人施密特,甚至在卡梅申的游说下,特地设立了一个“敢于捍卫民主”基金,用于投资包括无人机企业在内的乌克兰军工初创企业,并陆续投资了14家。

这些来自西方的私人投资,为乌克兰无人机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助力。

私人投资以外,卡梅申还要到了大笔官方资金,包括乌克兰政府每年10亿美元的资金分配,和拜登政府每年15亿美元的资金分配,专门用于无人机生产。

可别觉得这事简单,有过体制内经历的都知道,能“请”到足够的款绝对是一种本事,卡梅申的背景,想必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以这些银子为基础,战略工业部牵头,和国防部、数字化转型部一起推出了一个平台--“勇敢-1”。

假设你想从事无人机生产,你会组装无人机,或者有别的好主意,但是缺乏启动资金,那么你可以把情况上传到“勇敢-1”平台。

如果官方觉得合适,很快就会有专人联系你,然后给你一笔天使轮融资,通常是1.5万美元到2万美元。

这笔钱不多,却足够创建一个小作坊了,还记得前面说的“人民无人机”计划么?“勇敢-1”平台和“人民无人机”,实际上是一套组合拳。

你在“勇敢-1”拿到天使轮融资,就可以自己进口零部件组装无人机,再通过“人民无人机”计划卖给国防部,最终送达前线。

不少乌军使用的无人机,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组合拳的好处是无人机的数量有了,坏处是质量参差不齐,毕竟小作坊没法要求太多。

但对乌军来说,有总比没有好。

除了搞钱,卡梅申还成功推动了一项关键改革:提高军工产品利润率。

苏联时代有个规定,军工产品利润率不能超过3%,乌克兰独立后延续了下去,虽说初衷是好的,不希望卖军火太赚钱,以免影响世界和平。

不过,这一规定也打击了生产积极性,成为乌克兰军工产业凋零的原因之一。

卡梅申深知,该规定已不符合形势,于是多次和国防部谈判,最终国防部同意把利润率提高到20%,无人机等重点产品,甚至可以有25%。

从业者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在资金、动员豁免权、税收优惠等多种因素的激励下,乌克兰的无人机产业,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4年产量150万架,不是世界第二就是第三,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俄罗斯的产量没公布,因而不能确定谁更多,不过外界普遍认为,两家的产量在伯仲之间。虽说功劳不只是费多罗夫和卡梅申的,但说他俩是灵魂人物,并不为过。

然而,在成功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隐忧。

首先,资金太过依赖西方援助,不仅无人机,别的大部分行业也是如此,川宝的归来对乌克兰十分不利,说不定哪天就被断粮了;

其次,是乌克兰的无人机局限于军用,没有深度进入民用市场,这意味着一旦战争需求减少,乌克兰无人机产业的订单来源,就成了问题。

卡梅申意识到了这一点,试图推动乌克兰无人机在美国农业上增加应用,不过效果寥寥,绝大部分美国农民还是更愿意用中国品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乌克兰无人机产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国产化率只有60%-70%,摄像头、电池、信号传感器等重要零部件无法自产。

而想要把这些零部件国产化,所需的资源显然不是目前的乌克兰所能承担的。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依旧不能否认,乌克兰做出的努力。

收美元的国家和组织多了去了,你看阿富汗国民政府,收的美元还少么?它就没什么战斗力,传说中的30万大军,在塔利班面前不堪一击。

所以,有筹码是一回事,能用好筹码又是另一回事。

当然,现实中的战场形势表明,尽管乌克兰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有限的资源里,迸发出了无人机工业等亮点,却依然陷入了不利局面。

毕竟俄罗斯的体量更大、资源更多,优势是全方位的。

乌克兰的无人机产业再怎么发展,也只能弥补部分劣势,不可能弥补全部劣势,一招鲜吃遍天不现实,世界终究是物质的、客观的。

而战争,往往不只是战争本身。

此时,无论是泽连斯基,还是费多罗夫、卡梅申,也许只能望着大洋彼岸的美国老人,低声嗟叹。

来源:卢克文工作室

关注下方公众号回复:deep

获取《DeepSeek15天指导手册—从入门到精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