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因为“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这之后,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开始了长征。不过,当时也有一部分红军选择留守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策应主力部队长征,比如今天我们要讲的陈丕显,就是当年的留守红军之一。



陈丕显出生于1916年,福建上杭人。1929年,陈丕显参加了共青团,此后他主要从事青年工作,担任了长汀县儿童局书记等职务。1931年,陈丕显转为正式党员。入党之后,他继续活跃在福建的青年群体当中,努力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引导青年投身革命,为拯救国家与民族而战斗。

1933年,陈丕显被调到中央苏区,此后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陈丕显没有跟随大部队参加长征,而是转移到赣粤边游击区,坚持游击斗争,不仅策应了主力部队的长征,而且也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南方八省的游击红军改编为新四军。那段时期,陈丕显也参与了新四军的改编工作,他前往瑞金、信丰等地,为劝说赣南游击队出山抗日做了大量工作。此后陈丕显以东南分局青委书记的身份动员了很多有志青年参加新四军,同时,他也参与领导了苏中根据地的建设,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陈丕显留在苏中地区,在苏中七战七捷期间,他承担了支前工作,并圆满完成了支前任务。在这之后,陈丕显留守华中地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不仅为前线提供了大量支援,而且也输送了很多优秀的干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陈丕显担任了苏南军区政委、上海市委第四书记等职务,他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身祖国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当中,尤其是在土地改革与镇反当中,陈丕显带领群众出色完成任务,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

1965年,陈丕显担任了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相当于今天的上海市委书记),全面主持上海市委的工作。次年,十年浩劫开始,这一年11月底,王洪文在上海成立了“工总司”,并制造了安亭事件,与张春桥勾结到一起。1967年1月,王洪文、张春桥等人制造了“一月风暴”,夺取了上海市委的大权,当时陈丕显正在养病,但他依然被夺权。



在这之后,陈丕显被关押起来,长期受到审查,身心饱受“四人帮”及其代理人的摧残。虽然身处逆境,但陈丕显始终保持着一个党员的铮铮铁骨,与造反派进行了坚决斗争,拒绝了造反派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不实之词。

在被夺权后十年,也就是1977年,陈丕显重新复出工作,担任了云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云南省革委会副主任。大约半年后,陈丕显被调到湖北省,担任了湖北省委第二书记、省委第一书记以及湖北省革委会主任等职务。



1982年10月,陈丕显被调到中央,担任了保密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那段时期,陈丕显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不断为新时期祖国的各项建设献言献策,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建议。1995年,陈丕显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9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