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文
十六年前在肇庆颇有名气的记者黄红星新闻作品集《西江东流》日前与读者见面。
黄红星,男,汉族,1968年10月生,江西省定南县人,毕业于江西省龙南师范学校。1987年8月参加工作,历经定南县老城水西村小学教师、老城镇中心小学教师、定南县教育局科员,肇庆化学纤维厂车间工人、宣传干事,《肇庆消费者报》记者,《西江日报》记者、记者部副主任、采访部主任、社长助理,广东怀集县副县长、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肇庆市端州区委常委兼宣传部长,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等工作岗位。多篇新闻作品获广东省新闻奖、全国地市报好新闻等奖项。2005年,获广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我认识黄红星时,他还在肇庆化纤厂。当时我在肇庆电台新闻部当记者,红星经常把写好的稿件从城区十几公里远的化纤厂骑车将稿件送到电台编辑部。1996年4月,黄红星调入《西江日报》,直到2008年5月,一干就是12年。在这些日子里,农村、乡镇、工厂成了他报道的主战场,农民、村干部、工人成了他的采访对象。在怀集,他拿着采访本,听取桥头镇村民回忆放养“石山羊”的辛酸和致富后的喜乐,与洽水镇、坳仔镇、大坑山林场农民、林场工人一起搭乘乡村班车体验方便出行的喜悦,与下帅乡农民共享张贴新居入伙对联的开心,与马宁镇村民一起品尝开通自来水的甘甜;与通讯员在广宁古水镇什洞管理区第一次采访时,为村委门口醒目处张贴着“热烈欢迎西江日报记者来到我村采访”的标语而感动。
黄红星一路走来,有艰辛,也有快乐,有汗水,也有泪水,有对人间的真情,更有对社会的道义。12年,他走遍了肇庆的每个乡镇、山山水水、乡间田野,几乎每个行政村都留下了他采访的身影。
这次汇编的作品就是他12年间的新闻作品集。在这12年的4000多个日子里,黄红星发表的新闻作品过千篇。按照社会影响较大、写作和题材有创新、获市好新闻奖以上等原则,他从中筛选出90多篇作品,同时在部分作品后面附上编写手记,以说明新闻背景。所选作品中,1篇获广东新闻奖二等奖、2篇获广东新闻奖三等奖;1篇获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有多大的新闻价值,全在于记者的“发现”。一位记者如果没有好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没有对社会的责任和道义,便就没有影响深远的新闻。黄红星就是一位具备较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好记者。他的新闻作品大多关注社会民生、时代人物、市场商海、基层天地等热点问题,例如《两元车费难住百岁亚婆》《好女敢为穷镇官》《查“猪税”》等。这些新闻报道涵盖社会的多个方面,其中涉及的新闻事件、人物形象、社会现象都引发了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通过深入报道,让读者看到了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例如,短新闻《两元车费难住百岁亚婆》,这是记者拾来的新闻。作者当时在封开县渔涝镇采访,乘坐一辆封川到南丰镇的客运车。车至杏花圩镇,一位近80岁的亚婆在买票时,只从口袋里翻出两毛钱,女售票员见亚婆凑不够钱,厉声将亚婆赶下车。有人看不过去,帮老人买了车票。待亚婆到达目的地后,车上的人开始议论开来。为此,红星将当时情况写成了200多字的现场短新闻发表在1997年6月10日的《西江日报》。没想到,这篇现场短新闻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热烈讨论,有的直接向报纸发表看法,有的给记者来信,部分市直部位老干部还专门召开座谈会,“近百岁老人该不该买车票”,“敬老传统美德要不要传承”成为热门话题。作品字数寥寥却生动地勾画了当时山区农村的一种社会现象,以小见大,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此新闻获得当年度广东新闻奖二等奖。
记者是社会中的见证者和传递者,用文字记录历史的瞬间,客观地反映事实,传播真相和声援弱势群体。12年的记者生涯,黄红星
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立足肇庆大地,凭着党性和良知,采写民情民风,褒扬社会文明,讴歌时代发展,记录世间冷暖。
1996年4月的一天,黄红星接到读者来电报料,一个外来妹黄小燕被骗至鼎湖区某发廊,宁死不为娼,跳楼致重伤。黄小燕的遭遇经西江日报报道后,引起肇庆市民关注和关心,其后掀起的帮助外来寻的热潮温暖了肇庆一座城,影响粤赣两地和港澳媒体的关注。他先后写下《恶流氓欲逼良为娼,外来妹跳楼逃魔掌》《黄小燕宁死不受辱》《跨越粤赣的亲情》等报道。在他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感召下,“肇庆市民抢救外来妹”事件,被评为当年“肇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之一。
2004年7月11日,已经结婚的她尽管仍柱着拐杖,携夫和带着1岁的儿子,脸上洋溢着幸福,带着对肇庆的挂念和对肇庆人的感谢,从家乡江西省宁都县回到肇庆,应邀参加肇庆电视台16周年台庆,市长邓耀华向黄小燕赠送了一张写着“肇庆人民欢迎你,常回家看看”贺卡,鼓励她克服困难,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当晚,黄红星与黄小燕一家进行了一番长谈,从1996年到2004年,黄小燕跌宕坎坷,幸得这个社会有心人,她转危为安,重燃人生的希望。因为肇庆,小燕真切感受了世间的温暖和美好,因为小燕,充分诠释了肇庆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作为和担当。黄红星写出了《外来妹黄小燕回肇庆“探亲”》一稿,并刊发在2004年7月13日《西江日报 》。
标题是新闻作品的“眼睛”。好的新闻标题,活泼有趣,吸引读者。黄红星新闻作品的标题是别出心裁的,这样的标题意蕴深刻。例如,写老中医梁剑波的人物通讯《东风昨夜送春来》《桥头:从容发“羊”财》《罗董牛肉干“牛气”足》《全市首例:德庆村民依法罢免村官》《下岗当起“猪肉佬”》《政府的“无为”和“有为”》《广宁:筑起千里致富路》《走近百姓情最真》……其中《农民“卖”技术盖起小洋楼》这篇消息先后被南方日报 、人民日报刊载;《寂寞“竹乡女”苦寻“有情郎”》获广东省新闻奖好标题三等奖。《佩戴党员徽章之后——广宁县南街镇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纪事》,报道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可喜转变,密切了党群关系。这篇通讯获得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写社会民生、基层天地,绘农村风貌、县域经济,叙时代人物、他山之石,记肇庆观察、市场商海。透过这一系列新闻作品,一位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且笔耕不辍的新闻工作者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这也说明,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当中,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记者必须及时出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是事件的目击者。12年间,黄红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真正能引起读者关注的人和事以最受读者欢迎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西江东流》可谓是一本新闻精品力作汇编,是一部反映肇庆一个时期的历史印记。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好作品未能在书中展现,也有一些作品被省和中央媒体采用文中没有涉及,但丝毫不影响这本书和作品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