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截止至目前,票房已突破92亿元(含预售),最新预测的总票房更是高达160.3亿元。《哪吒2》已经打破了100项影史纪录,其中包括内地影史总票房冠军、内地影史观影人次冠军、2025年全球票房冠军、内地影史春节档票房冠军、内地影史动画片票房冠军等纪录。
中国人自己的神仙鬼怪中寄托着中国人的思想与希望,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小小哪吒身体中蕴含着惊人的能量,而那股踏平一切不公之事的反叛精神,着实让人着迷!被网友戏称“天庭三大反骨”之一的哪吒,小小的身躯何以经久不衰,深入人心?令人拍手称道的真的是那股年轻气盛的“不知天高地厚”吗?他的形象诞生之初,背后又隐含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呢?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人的神神鬼鬼》中《殷郊与哪吒》篇章。
在《封神演义》里,还有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人物,哪吒。哪吒剔骨还父的故事,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内心过不去的一个结。每当感受到原生家庭的压抑,我们就会想,还不如像哪吒一样,剔骨还父算了。
哪吒剔骨还父的故事,本来不是中国故事。中国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把这个作为“孝之始也”,把保护自己身体的本能和尽孝道的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要用身体去做什么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想,这个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浪费了。但是,当不够慈爱的父母把“孝”片面理解为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要求子女完成他们不合理的指令的时候,他们就会要挟说,“你的这条命都是我给的”。这就给人造成了压力。
所以,当剔骨还父的故事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仿佛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出口。
剔骨还父本来是一个佛教故事。在本来的故事里,哪吒是一位出家修行的王子,据说,他在登坛说法的时候,有当场割下来一块肉还给母亲、割下来一块骨头还给父亲的壮举。按照佛教的教义,这个故事主要是说,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幻象。当然,这样一来,附加在人身上的荣华富贵、伦理亲情也都成了幻象了。这些西方的出家人为了加深听众的印象,使用的这个教学方法,也够恐怖血腥的,很有当时中国人心目中异域宗教的意味。
可能哪吒太子自己都不会知道,他的这个表演,多么击中中国人的心事。中国人一直是把自己的血肉与父母的恩情捆绑在一起不得解脱的,这时候突然来一个外国和尚,告诉你,还有这样的操作,大不了连血肉也可以不要。虽然极少有人真会这么干但是大家心里都得琢磨一下,都不会忘掉这个外国和尚。
这个剔骨还父的哪吒太子,其实是个大人,是一位得道高僧,他在中国神话里变成后来的小哪吒,是和另外几个形象重合了。一个是佛教的莲花童子。如果你把骨肉都还给了父母,谁来做你的父母呢?谁带你来到这个世界呢?佛教就想象了一个嘴硬的办法:我可以从莲花中生出来,让莲花做我的父母。当然,现实世界中没有人从莲花中生出来,这是极乐净土才会有的待遇,所以,有很多佛教图画反映这个景象:一个小孩子坐在才开的莲花里,代表他刚刚降生于净土;或者蜷缩在莲花未开的花苞里,等待着降生于净土。哪吒太子本来不是莲花童子,但是将剔骨还父的人和以莲花为父母的人联系起来,也是合理的。这样,哪吒太子就往生极乐,变成了一个小孩子。
莲花童子既然没有父母,也就没有了俗世的羁绊。《封神演义》写,哪吒没有三魂七魄,不在轮回中,遇到叫魂的法术,是叫不着他的。较真起来,哪吒不是没有三魂七魄,只是没有血肉,太乙真人把他的三魂七魄(至少是三魂)放在莲花里,再造出了他。所以按说叫魂对他是有效的。但是这里就是在表现人们的一种向往,再也不受拘束。
【图书推荐】
《中国人的神神鬼鬼》
作者:张一南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0
-End-
编辑:狐狸
了解更多请关注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微信公众号: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 巨鹿村
小红书:浦睿文化
抖音:浦睿文化
B站:上海浦睿文化
加入「浦睿生活馆」
获取更多新书资讯
参与浦睿福利活动
添加浦睿君个人微信(prwh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