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军事学院战役战术部副部长印伯伦
激战“二五·三二”高地
口述:印伯伦 采访整理:朱晓明 尤建华
碰上了拦路虎
1949年5月12日,上海之战打响了。在上海西北郊的月浦方向,29军经过几天鏖战,已攻占月浦街区,但该镇东南角上的“二五·三二”高地仍牢牢控制在敌人手中。敌人并以火力封锁通道,阻止我军向吴淞和宝山推进。我们遇到了一只拦路虎!
25米的高地,孤立地看,没什么了不起,但如严密设防,又当别论了。蒋军运用现代建筑材料,按现代作战要求,在日军设防的基础上,请美军专家设计构筑了一座坚固的堡垒。从现场看到,高地的北侧和东侧各有小河环抱,大高地东侧有一个十几米高的小高地,形似触角。敌人利用高地、河道及附近的起伏地形,修筑了20多个碉堡,另有若干1—2米厚覆盖层的掩蔽部。各碉堡之间有交通壕连接,铁丝网、地雷、鹿砦、竹尖密布其间,形成了一个环形的、以钢筋水泥堡为骨干、野战工事配套的坚固支撑点防御体系。敌人派一个营的兵力防守,有纵深炮火和舰炮支援。在敌人看来,没有飞机、兵舰,且炮兵数量也不多的解放军,要拿下这个核心阵地,谈何容易!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以一部分兵力固守要点,集中强大的预备队,伺机反击,争取时间,确保吴淞要塞的安全,保障海上通道畅行。由此可见,“二五·三二”高地在浦西防线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受主攻任务
月浦攻坚战的第一阶段,我们二营兵分两路,五连、六连及机枪连一部由营长王开德、教导员宋林奇同志率领,参加对月浦镇守敌的攻击,激战3昼夜后,歼灭了守敌,挫败了敌人反击,控制了街区。四连和机枪连一部由我带领,按团长指令,沿月浦镇南侧由西向东打。经过几天激战,我军连克数堡,歼敌一部,已逼近“二五·三二”高地。全营会合后,团部下达了新的任务,即253团负责夺取高地,我们二营担负主要突击任务。当时,我们几个营的干部既高兴,又感觉有压力。高兴的是机会难得,解放大上海,并有可能担任上海警备;有压力是考虑到五连、六连已伤亡过半,不成建制,实际上全营只有四连还较完整了。不过,不管多么艰险,我们都要坚决完成任务,不打折扣。
我营受领任务后,迅速展开各项准备。鉴于上一阶段准备不足伤亡大的教训,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首先,我们加强了侦察,组织突击连的骨干反复察看,对敌人的碉堡位置及机枪射击孔、野战工事、障碍物等了如指掌。再就是重视组织火力。除营本身的兵器外,这次直接支援的炮兵有榴弹炮1个连,师化学迫击炮,另外还有山炮团。王剑秋参谋长统一组织炮兵火力。步炮指挥员在现场共同明确任务。我印象最深的是炮兵打什么目标,打几次排炮(齐射,也叫集中射击),步兵何时冲击,火力延伸时机、信号等,规定得很具体,并告知突击分队。接受四连前一阶段攻碉堡的经验,突击队的编组和战斗动作采取小群多路的方式,避开正面硬攻,主要从侧翼迂回包抄。
攻击“二五·三二”高地的战斗,由253团统一组织指挥。我营由西向东攻击。“李堡四连”是营的主要突击连,该连士气高涨,各排、班争当突击队、尖刀班。按装备,一排稍强些,但二排长王守浩同志也不示弱,要求担当主要突击任务。一排的一班、二班也在争,因二班在最前沿,情况熟,副班长朱友奎同志要求主攻,后来决定一班担任尖刀班,二班架梯子。朱友奎当即表示,坚决完成任务,同时要求随一班突击。
解放上海战役前夕战友合影,前排左一为印伯伦。(图源网络)
指挥所遭袭击
总攻前3天,即5月20日下午3时许,突击连、机枪连的干部陆续来到一座碉堡里,刚刚坐下,营领导还在布置任务,研究打法,忽然碉堡里一阵震响,敌方1发炮弹钻进了碉堡,坐在我右边的四连连长徐兆安同志头部中弹牺牲,倒在血泊之中。坐在后面的机枪连朱排长的手臂也被击中。为避免再遭袭击,堡内全体人员迅速撤离了碉堡。敌人的火炮、机枪火力接踵而来。
指挥所位于“二五·三二”高地的西边,与敌人相隔约150米左右。由于人员来往频繁,引起敌方注意;敌人各碉堡之间的火力既可以互相支援,又可以封锁。这次袭击,给了我们血的教训,这就是指挥所的选择和人员活动,必须注意隐蔽、伪装。
突破一举成功
5月23日,总攻“二五·三二”高地的战斗打响了。下午5时许,炮兵、迫击炮开始试射,山炮进行破坏性射击。6时多,榴弹炮连对敌主阵地进行集中射击,发射筒送炸药的爆破声震天动地,我们的炮兵弹不虚发,战士们赞不绝口。敌人碉堡的射击孔被打塌了,士气大受挫伤。战斗结束后,被俘士兵问我们的战士:“你们用的什么武器?威力这么大?!”他们哪里晓得,解放军的武器是土洋结合,不断改进的爆破装置,到时候就能派上大用处!
这次总攻打破了以往炮击一爆破一冲击的老规律,在爆破障碍后,炮兵再打几个排炮,火力延伸后,四连立即发起冲击,各突击班分组,小群多路,目标小,机动灵活,迂回穿插,迅速从碉堡侧翼绕过去,从侧后攻击,敌堡一个个被攻占。继四连后,李金玉同志率五连、六连后续梯队投入战斗。四连攻占主阵地后,王营长传令四连迅速占领河东小高地,机灵的四连代连长李学先同志已令一排扑向小高地。至12时左右,守敌1个营基本上被歼,两高地为我军控制。由于准备充分,步炮配合默契,各级指挥灵活,友邻紧密配合攻占高地,终以小代价(全营仅伤亡11人)换取了大胜利!
打反击的壮举
敌人午夜丢了高地,24日早晨立即转入大规模反击。敌指挥部判定,解放军刚占领高地,立足未稳,迅速反击,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过,经过战争磨炼的人民解放军也不是无能之辈。我们拿下高地后,没有睡大觉,而是迅速改修工事,准备粮弹,恭候对方光临!
敌人的反击来势堪称凶猛。他们集中第52军第96师的1个团,配属8辆坦克引导攻击,并集中大量的炮兵进行支援。除52军的炮兵外,吴淞要塞区海军的舰炮也都瞄准高地(高地距吴淞只有七八公里)。上午7时许,敌人的炮开火了,阵地上爆炸声不绝于耳,交通壕几乎被炮火掀起的土填平,营与团之间的有线通讯被炸断。派到团指挥所送信的徐志冲、张开林和贾来保等3位通讯员相继被炮火击中,有的牺牲,有的耳被震聋了。曾获得过“人民先锋营”称号的二营全体指战员沉着顽强地坚守阵地。打得最激烈、最残酷的是坚守前沿阵地的四连一排,他们顶住敌方营规模的5次反击,与敌反复争夺,寸土必争。一班班长杨玉林同志为了节省子弹,不断发出让敌人靠近再打的口令。在工事被毁,全排多数伤亡的情况下,在敌人“缴枪!缴枪!”的喊声中,杨玉林与机枪组长唐绍武、二班战士宋清林等同志一起,用刺刀、手榴弹和铁锹等与敌扭打,最终守住阵地,等到援兵。二连在刘德培连长率领下,不怕敌炮火拦阻,勇猛驰援,让战友见之信心倍增。二连反击的目标是河东小高地。为争取时间,该连一排3个班迅速相继扑向小高地,与二营其他分队配合,夺回了失去的阵地。二连、四连又一次并肩战斗,使我想起3年前柏家巷保卫战的情景。那次战斗二连在前面坚守,敌人从纵深突入阵地,四连受命反击。在二连、四连密切协同下,消灭了从串场河登岸之敌,巩固了阵地。虽然时间、地点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为了胜利,团结一心,主动配合!
印伯伦在上海战役月浦战斗纪念碑前留影(图源网络)
烈士们的奉献
月浦之战,253团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全团伤亡过半,其中排以上干部83名、战斗员996名。二营同兄弟营一样伤亡惨重,全营剩下不足百人。渡江后,全国胜利在即,谁不想着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家在江南的同志,尤其是家在上海或在上海待过的,心情更为激动。六连连长张永根、指导员陈金石同志,对战友无比热情、诚恳,战斗机智勇敢。他们在战前与我们约好,进驻上海后,他俩可以当向导,参观名胜,未曾想到他们过早地为革命牺牲了。战后每次我面对那张四人合影照(另一人是王开德同志),看到他们的英姿,总是潸然泪下。四连连长徐兆安同志刚调来不久,他很快熟悉了连队情况,在第一阶段攻打碉堡群时,钻到最前面,亲自观察敌情、地形,组织指挥沉着,他壮烈牺牲的情景,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团政治处主任王里同志遇难的消息传来,我心情十分沉痛,我俩之间太熟悉了。1947年,他从三营调二营任教导员,我是四连指导员,工作中联系密切。他为人直爽,对同志热情,批评表扬均直言不讳;政治鼓动简明易懂,生动有力;言行一致,身先士卒,其优良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世纪80年代末,我从岗位上退下来,有时间回到上海走了一趟。我邀请原教导员宋林奇同志一同前往宝山烈士陵园吊唁烈士。我俩驻足碑前,思绪万千,烈士们昔日的形象立刻浮现在脑海之中,心境难以平静。接着我俩又乘车前往月浦镇,看看“二五·三二”高地遗迹。可是今昔相比,面目皆非了。当年的河被填了,高地也削平了许多,只有个别碉堡仍残留着,代之而起的是雄伟的宝山钢铁厂区。
2005年4月18日,我们原29军的20多位老同志,在当年的军参谋长,后来担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广东省省长的梁灵光同志的带领下,重访上海宝山战场。面对从战争废墟上建起来的大型工业区,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回顾与思考:60年前战友们的血汗曾浇灌了这块热土,当年冲锋陷阵,出生入死,他们的遗愿不正是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吗?烈士们无私奉献,却没有见到如今的锦绣河山!今日烈士碑前悼英烈,我不禁心中默想:勇士们,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为上海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所建立的不朽功勋!(选自《口述上海 记忆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