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2月12日电 题:老常家的这个元宵节,老不平常了

  新华社记者侯鸣、唐铁富

  正月十五,老常家一大早就煮起了元宵,“白白胖胖”的元宵在锅里咕嘟咕嘟沸腾着,正如老常家的生活,热烈而忙碌。

  东北话中,常用“老什么家”来形容一家人,即姓氏前面加个“老”字,这种称呼方式会让人觉得随意而又亲切。去年12月初以来,老常家一家三口只要有时间,就坚守在亚冬会城市志愿者的岗位上,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也不例外。

  本次亚冬会中,常亮和孩子在地铁站做志愿服务,而常亮的妻子李春薇则负责哈尔滨平房区部分片区志愿者的安排和调度工作。

  在亚冬会冰壶比赛场馆外为观众、车辆提供引导服务,在地铁站引导乘客方向、帮助乘客购票,帮助游客解决充电、饮水等问题……志愿服务工作大多简单而琐碎,而老常家三口人却越干越起劲。

  “本来打算今年回老家伊春过年的,后面我们商量决定不回去了。我们一家作为哈尔滨的一份子,碰上亚冬会这么大的事情,还回去啥?”常亮笑着说,“能够参与到亚冬会志愿工作中,我们全家都感到很自豪。”

  除夕这一天,老常家三个人在家贴完对联、吃过早饭后,就来到各自服务的地点像往常一样投入到工作中。直到天黑,三个人才结束工作,城市的万家灯火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李春薇说,大年初一中午,当时大部分外送餐食店还没开始营业,自己和丈夫只能在户外的志愿者服务亭里吃泡面,两个人吃饭时还很有仪式感地举着泡面“干杯”,“只要我们在一起,就算吃了团圆饭。”李春薇一边说着,一边给记者找出当时的照片,只见二人嘴角上扬,幸福的笑容在他们的脸上绽放。

  2月4日,亚冬会冰壶比赛开赛。虽然立春已过,哈尔滨依然十分“冻人”。

  “我们需要在场馆外给前来观看赛事的观众提供服务,那几天最冷的时候都达到零下28、29摄氏度了,虽然穿得不少,但在外边站一会整个人就感觉冻透了,有时眼睛都睁不开,拍照一看,睫毛和头发上全挂了霜。”李春薇说,虽然每个人的脸蛋都冻得通红,脚也冻得发痛,但能够帮助到别人,心里还是“暖洋洋”的。

  穿着带有亚冬会标识的志愿者马甲,熟练地接过游客递过来的沉甸甸的行李,拿起一对号牌后,一个交给游客,另一个牢牢系在行李上,并在记录册上记好每一项信息……这名志愿者就是老常家的“宝贝疙瘩”常希杰,15岁的她已经是个“老”志愿者了。从2017年起,常希杰就常给参与各项志愿服务工作的父母“打下手”。这次亚冬会恰逢寒假,常希杰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来。

  “这是一段我们生命中非常美好的回忆。作为亚冬会的志愿者,我们是普通人,做的也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我们把这些小事汇聚到一起就能形成非常大的力量。作为哈尔滨人,我们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全世界感受到‘尔滨’人的热情与温暖。”李春薇说。(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