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届国际性赛会,亚冬会需要服务的人群远远不止来自国内的运动员,还包括远道而来的各国冰雪健儿和代表团成员,能否提供出色的外语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亚冬会现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讲着流利的外语,为来自各国的冰雪运动健儿和代表团成员提供着准确的翻译和交流的便利。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过海外留学经历。如今当亚冬会在自己的家乡举办,他们也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为哈尔滨举办一届成功的亚冬盛会添砖加瓦。来自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的年轻教师赵金椽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出生的赵金椽曾于2013年至2018年期间在德国留学。在获得生物学硕士的学位后,对中药学情有独钟的他回到了家乡哈尔滨,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行列中的一个“新兵”,在得知家乡举办亚冬会后,赵金椽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到本次赛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中。熟练掌握英语和德语的他,最终成为华旗饭店运动员村运行团队的语言服务经理。

“在我的家乡举办这样一届大型的综合性冰雪运动赛会,我怎么也要参与进来作点贡献。虽然德语这次用不上,但我还是希望用自己在英语方面的优势,为亚冬会的语言和志愿服务努把力。”

据赵金椽介绍,自己平时在生活中跟体育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偶尔打打排球,在上大学本科时曾作为中国农业大学阳光组男排的二传手,参加过北京市的大学生排球比赛。“体育的真谛是让参与者勇于突破自我,我很喜欢运动员们在赛场上为了国家荣誉拼尽全力的那股劲头。”于是,他也选择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挑战一下自己从未尝试过的领域。

可赵金椽没想到,他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我以为是经常需要我口译或笔译,没想到让我做的反倒是沟通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更多。”赵金椽说,性格内向的他并不是个擅长沟通的人,然而身处这样的位置却让他必须硬着头皮推进工作。

在赵金椽手下有18名志愿者,赛会过程中他不仅要负责外宾的接待,自去年11月底入驻场馆以来,他们还要协同哈尔滨赛区语言服务中心,赛时24小时在岗待命,全程全天保障场馆语言服务工作的优质运转,这个算不上人多的小团队,却支撑了涵盖场馆运行、安保消防、应急处置、礼宾服务、注册访客、医疗服务、信息技术、权益保障、商业服务、文化展示、法律事务等几乎全部业务领域。“基本上每天都是早上8点上岗,晚上10点下班,每两天要值一个24小时的夜班,随时为各领域需要语言服务的人员做好准备。”


赵金椽说,由于本次亚冬会的各国参赛运动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就需要很多小语种的服务。“因为各种标识都是用中英双语写的,但例如中亚的一部分运动员看不懂英语,就需要提供俄语服务的老师帮忙沟通协调。”赵金椽说自从上岗以来,他每天都要在场馆内走上至少12000步,每天接打电话的数量也数以百计。“虽然有点累,但每次看到大家在我们的沟通下,对这次亚冬会的各项组织都很满意,我们也都感觉很踏实。”

随着赛事已经接近尾声,回忆起这段参与亚冬会工作的点滴,赵金椽笑着说,自己曾经觉得工作很繁琐,希望能早点结束,可是到亚冬会真的快要结束的时候,自己又开始舍不得了。“亚冬会对于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以及在全世界城市美誉度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运动员在离开的时候都会对我们说,自己很舍不得离开这里,这座城市在比赛期间给予了他们很大的鼓舞和支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我为家乡举办了这样一届成功的赛会而感到骄傲,也希望借着亚冬会的东风,哈尔滨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赵金椽说。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张堃雷 文/摄

编辑:刘奕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