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生活方式干预“圣体”
撰文丨Lily
今年春节,每年结伴去奶奶厨房偷吃新炸油角的发小,破天荒拒绝了小编的“组队申请”!美其名曰“自律使我自由”……
图1 手机截图
原来是年前体检血糖不太好,医生让“管住嘴,迈开腿,多喝水”,别年纪轻轻的就从“糖尿病前期”发展成“糖尿病”了.......
数据显示,中国不仅有1.4亿糖尿病患者,还拥有约5亿糖尿病前期人群[1]。如果不进行任何干预,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在30年后的患病率高达95.9%。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有时升高(即非糖尿病高血糖,NDH)等表型。大家都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糖尿病,但对于缓解糖尿病前期可就不一定了!最近,一项发表在Diabetes & Metabolic Syndrome: Clinical Research & Reviews上的重磅综述[2]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团。
图2 研究首页截图
生活方式干预真的能逆转糖尿病前期!但分人……
这项研究通过对31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共计23684名受试者的Meta分析,评估了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患者预防2型糖尿病和恢复至正常血糖的效果。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干预使糖尿病前期进展至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了41%(RR 0.59,95% CI 0.52–0.68),并使血糖逆转至正常的概率提高了44%(RR 1.44,95% CI 1.15–1.81)。
然而,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效果在不同表型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
▌IGT和IGT+IFG患者受益最大:
对于IGT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显著降低了23%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RR solated 0.77,95% CI 0.64–0.93);若是同时伴有空腹血糖受损(IGT+IFG)的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获益更多,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下降了53%(RR 0.47,95% CI 0.41–0.55)。
▌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和HbA1c升高(NDH)患者获益有限:
对于i-IFG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并未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RR 0.77,95% CI 0.51-1.16);而生活方式干预对HbA1c升高患者的预防2型糖尿病效果也不显著(RR 0.89,95% CI 0.74-1.07)。
同是糖尿病前期,为什么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差异这么大?
研究者分析指出,这可能归因于不同表型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在病理生理特征上的差异,例如IGT患者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早期和晚期受损,而IFG患者则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早期受损。这些糖尿病前期的糖代谢差异可能会影响基于生活方式干预的糖尿病预防措施的效果。此外,IGT+IFG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最差,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最高,因此生活方式干预对这类患者的效果最为显著。
除了短期的糖尿病预防效果,研究还探讨了生活方式干预对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的长期影响。先说结论:
好消息:生活方式干预显著延迟2型糖尿病的发病时间!
坏消息:但并未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
分析中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结局研究(DQDPOS)、糖尿病预防计划结局研究(DPPOS)和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提供了相关数据,生活方式干预将2型糖尿病的发病时间竟能推迟长达5年!
图3 研究数据
遗憾的是,对这三项研究的汇总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在降低心血管疾病(HR 0.95,95% CI:0.73-1.24)和全因死亡率(HR 0.84,95% CI:0.63-1.11)方面没有显著益处。
虽然不用打针、吃药,生活方式干预就没有副作用了吗?当然有!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主要包括肌肉骨骼症状、水肿和低血糖等[2]。但相比这些潜在的副作用,生活方式干预的益处实在多得太多了……
小结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不同表型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对生活方式干预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未来,针对不同表型的患者,可能需要制定更加精准的干预策略,以最大化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此外还要进一步探索生活方式干预的最佳内容、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以确保干预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虽然能不能逆转“糖尿病前期”可能要分人,但能做到健康生活的人,做什么不会成功呢?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6):484-494.
[2]Chai X, Wang Y, Yin X, Gong Q, Zhang J, Shao R, Li G. Effects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on the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and reversion to normoglycemia by prediabetes phenotyp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Diabetes Metab Syndr. 2025 Jan 3;19(1):103184. doi: 10.1016/j.dsx.2025.10318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778431.
责任编辑丨小林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