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春风卜短长。

翠蛾无语含情处,

绣线花檠不让光。

烂银盘子上东墙,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依古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 ,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之为“元宵节” ;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



左:汉 彩绘雁鱼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右:汉 蟠螭纹灯 故宫博物院藏

元宵节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汉代时期,正月十五被定为祭祀“太一神”的日子。太一神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至高神,主宰宇宙万物。汉武帝时期,宫中会在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燃灯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李嵩《观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表佛”,以此表达对佛的敬意。这一习俗逐渐传入民间,百姓也开始在这一天点灯祈福,此时,元宵节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赏灯成为其中的重要习俗。


宋 佚名《燃灯佛授记释迦文图卷》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隋唐时期,元宵节的庆祝活动逐渐丰富起来。隋炀帝曾举办大型灯会,与民同乐,灯会规模宏大,吸引了无数百姓前来观赏。唐代时,元宵节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朝廷甚至取消了宵禁,允许百姓彻夜游赏。赏灯、歌舞、杂技等活动成为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文人墨客也纷纷赋诗作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元宵观灯(国画) 清 朗世宁

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宋代,元宵灯会规模空前,庆祝时间从一天延长至五天,甚至出现了“灯山”“灯海”等壮观的灯景。猜灯谜的习俗也在宋代兴起,成为元宵节的一大特色。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生动描绘了宋代元宵节的热闹景象。此外,宋代还出现了“浮元子”(即元宵的前身)作为节令食品,逐渐成为元宵节的象征。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绢本设色 36.6cm×630.6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元宵灯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如自贡灯会、秦淮灯会等,都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美的造型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明清时期元宵节的盛况:“挂千、踩岁、迎喜神、接财神,以及各种庙会、灯会等,热闹非凡。”


【清】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绢本设色 302cm×204.3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的是清代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们在宫苑内庆贺元宵节的情景。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岁朝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除吃意寓团圆美满的元宵外,还要点起彩灯万盏,燃放焰火和猜灯谜。图中乾隆皇帝坐在楼阁上,正安详地目视着皇族子弟们庆贺元宵节。

此图没有落作者的名款,从技法上分析,图中人物的画像应是由擅长写实画的郎世宁绘制。他在西洋肖像画的基础上,巧妙地吸取了传统中国“写真”画技法,生动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体态和神情。图中的屋宇、树石背景是由中国画家补绘,画家们以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界画技法,精心勾描、点染,不仅渲染出元宵节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乾隆皇帝与家人间浓浓的亲情。




宫中灯笼

清宫元宵节,于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安灯,二月初三日收灯。安灯要举行仪式。先是宫殿监引掌仪司首领和乐队从乾清门入,至乾清宫丹陛上两边排列。营造司首领向上行跪拜礼后,敬事房和乾清门太监各一名在乾清宫檐下起标灯,乐队奏清乐,营造司太监等上万寿灯,各处太监分别于乾清宫、乾清门、日精门、月华门、两廊、回廊和石栏杆等处上灯。




建灯、搭台、奏乐

乾清宫前安万寿灯十六盏,大小灯一百二十八盏。乾清门挂灯五盏。日精、月华两门各挂灯一盏。两廊檐回廊挂灯一百二十盏,栏杆挂灯一百九十四盏。御花园中也同时安灯。安灯毕,乐止。



乾隆帝赏花灯

清代皇帝和后妃元宵观灯,前期在圆明园,后期在三海或颐和园,这主要为防止宫中火灾。圆明园西的山高水长楼,便是乾隆时期元宵观灯的固定场所。

一年一度

猜灯谜


01


一根草,河边绕,水上开白花,水下结元宝。(打一水果)

02


身穿黄衣裳,弯弯像月亮兄弟排一齐,个个甜蜜蜜。(打一水果)

香蕉

03


汪汪流水今犹在(打一字)

04


半部春秋(打一字)

05


醒后得知一场梦(打《西游记》人名)

悟空

06


男女老少赏花灯,其乐融融庆佳节(打一节日)

元宵节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参考资料:

1.《宫中元宵节》徐启宪

2.故宫博物院

来源:书画频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