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长宁区新程小区16号楼一台特殊电梯的启用引发关注,它是上海首台可以实现以90°直角开门的电梯,成了老公房加装电梯民生工程中的又一成功案例。如何将创新思维灵活运用到纷繁复杂的“非标准化案例”中,成了解决难题、形成共识,最终完成改造的关键原因。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速,老公房加装电梯的需求在全国直线上升。按照国家住建部标准,全国需改造的老旧小区达到17万个,涉及建筑面积40亿平方米,而上海作为老旧小区的数量占总体存量比重最高、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装梯的需求尤为迫切。
今年上海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2024年上海推动加装电梯3005台,这一数字已经创下历年来的新高,但与巨大需求相比,仍有提升的空间。导致老公房加装电梯推进速度缓慢的难点,就在于其“非标准化”的特质,就像每一个加装成功的案例不可完全复制,所有堵点的原因都不尽相同。
对于新程小区16号楼而言,加梯的难点就在于其错层户型的特殊结构。该楼栋的01、02室与03室因楼层错位,导致传统电梯无法满足所有住户的平层需求,因此在居民大多同意加装电梯的情况下,这项工作依旧举步维艰。最终,在联系了6家电梯公司后,终于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通过90°直角开门方案,让电梯两扇门分别对接不同高度的入户通道,实现了“一个井道+两个过廊”的立体连接,最终在6层楼内设置11个停靠层,彻底消除“半层台阶”的尴尬,通过直角开门设计解决了错层户型的加梯困境。



这种创新背后,是技术对空间矛盾的精准回应。在老旧小区中,楼梯间狭窄、户型错位、管线复杂等问题普遍存在。新程小区的案例证明,当标准化方案难以适配时,定制化设计可以成为突破口。类似案例也出现在虹口区灵新小区33号楼,通过改造楼梯转角空间实现“错改平”,同样展现了因地制宜的技术智慧。这些实践表明,加梯技术需要从“通用型”向“定制化”迭代,建立针对不同建筑形态的技术解决方案库,为后续项目提供可复制的创新模板。
在技术和硬件上实现创新固然关键,但更重要的是将这样的创新思维延展到制度建设、沟通协调,以及方案制定,实现加梯工程“软硬件”升级的齐头并进。例如,上海长宁区“110”服务模式,将政策工具系统集成,采取一门式服务中心、“一口受理”窗口、零距离服务,整合住建、规划等多部门资源,简化审批流程,推动加梯效率提升。又如北京“连廊共享电梯”模式,通过高层业主集资为低层老年住户免费安装连廊,将电梯服务范围扩展至相邻单元,实现多栋楼共享一部电梯,促进邻里利益平衡。
综观全国各地的加梯成功案例,不难发现有众多灵光一现的精妙方案,这些方案值得被归纳总结,给予正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的加梯群体启发与借鉴。也许直角开门电梯只是一个孤例,但加梯工程的推进,需要更多这样的“直角思维”——以直角般的转折突破路径依赖,用创新之光照亮城市更新前行的道路。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李一能

编辑 | 顾莹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