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永加
近来电影《哪吒2》热映,其票房不断创新高,而影片中魔丸和灵珠的神奇传说,亦成为影迷热议的话题之一。历史上虽然未见这样的灵珠,可富有灵性的珍珠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传说。
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有珍珠的记载,《海史·后记》载,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大禹定“南海鱼草、珠玑大贝”为贡品。当时随着贝壳以货币的形式在民间流通,人们在采集贝壳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圆润的白色宝石,称之为珠玑,被当做一种珍品,还被大禹钦点为贡品之一。《尚书·禹贡》也载:“珠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其中的嫔,即蚌之别名。此后的《诗经》《山海经》《尔雅》《管子》《周易》等古籍,皆有对珍珠的描述。
古时候,也不乏珍珠诞生的美丽传说。据传,南海有鲛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人鱼”,她们像鱼一样在大海中生活。鲛女原是月亮女神嫦娥的侍女,因为做错事被罚到海里织绡。传说每逢月圆之夜,她们常常站在礁石上,遥望月亮,悲伤哭泣时,滚落的眼泪变成美丽的珍珠。鲛人泣泪,颗颗成珠。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就是根据这个传说以及珍珠的圆润与月亮的盈亏关系而写就的。实际上,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
唐代耳坠,收藏于扬州博物馆
珠胎蚌母,含英孕华。珍珠的出生,是蚌母经历痛苦孕育而来,通过不断地包容、裹覆,最终成就珍珠浑圆的形状和晶莹的光泽。由于珍珠自带珠光宝气,渐渐成为富贵之人佩戴赏玩之物。我国将珍珠作为首饰佩戴有很久的历史,据《格致镜原·妆台记》记载,周文王曾用珍珠装饰发髻。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将珍珠作为珍贵礼品护送往来,同时出现贩卖珍珠的商人。秦汉以后,珍珠饰品更是迅速普及。秦代捕珠业就开始兴起,许多渔人甚至以捕珠为生。汉代开始区分采珠区,将珍珠产区分为南北两地。北地以东北的牡丹江、混同江、镜泊湖等地的淡水珠为代表,称为北珠;南地以广西合浦地区北部湾海域所产的海水珠为代表,称为南珠。
北珠因其硕大圆润的品相深受皇室的喜爱,甚至清朝时期还在北方的珍珠开采地区设有专门的珍珠开采机构,由朝廷直属管辖,开采出来的珍珠都要送到其中进行等级的划分,品相较好的则直接被皇室征用。
古代疍民生活
合浦郡地接交趾(今越南),所产的南珠被视为奇珍异宝,价格贵过黄金白银。这种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也称它为“合浦珠”。东汉时,当地百姓都以采珠为生,以此向邻郡交趾换取粮食。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官吏就乘机巧立名目,盘剥渔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渔民去捕捞。结果,珠蚌是有灵性的,眼看着就要被采摘枯竭,它们心有不甘,就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越来越少了。合浦沿海的渔民向来靠采珠为生,很少有人种植稻米。采珠多,收入高,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
据《后汉书·孟尝传》载:当时的汉顺帝派孟尝做了合浦太守,他查明原因后,下令革除弊端:减轻珠税,鼓励百姓有节制地采撷珍珠,严禁破坏珍珠资源的狂采滥捕;解除以前垄断的珠宝贸易,整肃吏治。孟尝的新政立竿见影,合浦郡很快政通人和,逃跑到交趾海域的珍珠蚌,也纷纷迁回合浦海域。当地渔民也恢复了驾船出海采撷珍珠换取粮食、布匹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生活。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也间接反应了当时合浦采珠行业的繁荣。
宋朝皇室盛行的“珍珠妆”
据考证,汉代的海南岛也盛产珍珠,有“珠崖郡”之称。
珠圆玉润、细腻浑圆的珍珠作为一种宝物,除了具有很好的欣赏价值、装饰价值以外,它的药用价值亦为人们所青睐。珍珠药用在我国有2000余年历史。三国时的医书《名医别录》、梁代的《本草经集》、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雷公药性赋》等许多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认为珍珠味甘、咸,性寒,入心、肝两经,具有安神定惊、滋阴降火、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的作用。
晋代著名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写道:“珍珠径寸以上,服食令人长生。”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以珠玉为宝粉、雄黄、朱砂煎汁为羹,每食一杯约耗钱三万,过三煎则弃其渣,以防病养生。元代人们在水中加入蜂蜜、珍珠,制成养生食品和饮料。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记载:“用珍珠粉涂面,可令人间好颜色,涂于手足,立皮肤逆胪,除面(斑)”。
珍珠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恐怕哪吒、敖丙万万是无法想象的。
(本文作者为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