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独生女”一度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词条。
网友纷纷调侃道,下辈子投胎的第一志愿就是“江浙沪独生女”。
“江浙沪独生女”已经成为了一个完美的人生模板,意味着有开明的父母和殷实的家底,以及拥有无限可能的自由人生。
在网上,有一位名为“沐言”的浙江小女孩的生活,可谓是“江浙沪独生女”人生的缩影。
年仅5岁的她,便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辆敞篷车。同时,沐言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足迹,寒假的旅游地是马尔代夫。
对此,网友评论道,“她的一生,就是普通人的一辈子。”
“江浙沪独生女”的标配,便是还没有毕业,父母就已经为孩子全款买了房车。
有位博主分享道,作为江浙沪独生女,每天特别安逸,没有什么烦心事。
更有出生在江浙沪的网友直言,“抱歉,你很努力,但不如我命好”。
努力重要?还是命好重要?
与“江浙沪独生女”群体形成对比的是,千千万万个一生为房、车努力奔波的普通人。
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普通人的生存更是难上加难。普通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地奔跑,总会有一种对未来不确定的不安。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类一共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指的是满足人基本生存的需要,比如食物、水、睡眠等等。
安全需要则指的是对稳定、秩序、安全的需求,比如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自己的房子等等。
在当代年轻人中,大部分并没有满足安全需要,“焦虑”成为了一种普遍情绪。
“焦虑”情绪是人们对无法掌控自己未来的一种恐惧心理,本质是对于未知事物的压力。
当人们察觉到自己对人生的掌控权被削弱时,便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研究表明,当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时,大脑会分泌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从而进入一种“警戒”状态。
这会使得人们中断当前的思维和行动,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未知的恐惧之中。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显示,在18-34岁的年龄阶段的人群,是焦虑情绪最严重的群体。
互联网的兴起,直观地将“努力”与“命好”之间的鸿沟摆在所有人面前。
网友不由得感叹,“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现实中的巨大压力,更让无数年轻人怀疑,一辈子的努力真的能抵达“罗马”吗?
或许正如“江浙沪独生女”所言,“抱歉,你很努力,但不如我命好”。
“躺平”只是情绪宣泄口,大多数年轻人是“边焦虑边奋斗”
近年来,随“内卷”之后出现了一个词,叫做“躺平”。
“内卷”指的是年轻人使用非理性的竞争方式来获取有限的资源,从而导致“努力”的“通货膨胀”。
这就导致,每个人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多,但得到的收获却越来越少。
“躺平”则是年轻人应对“内卷”的一种消极的方式,即直接瘫倒在地,不再渴求成功,彻底超脱于加班、升值、结婚、买房的主流人生道路之外。
虽然在网上总能听到“躺平”的声音,但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仍然是“边焦虑边奋斗”。
据中国人民大学一则涵盖6万名18-35岁的年轻人的调研结果显示,仅有12.8%的人选了“已经躺平”或者“渴望躺平”。
25.8%的年轻人处在“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两难境地,58.7%的青年则仍然觉得需奋斗。
“躺平”更多只是年轻人的情绪宣泄口,采取行动的只是少部分人。
毕竟,对普通的年轻人来说,并没有“躺平”的资本和退路。
“努力”虽然不一定能到达“罗马”,但普通人选择“躺平”之后,则一定会滑入谷底。
边焦虑边努力才是常态
有位博主发帖诉苦道,“再也不躺平了,一定要死命存钱,钱是底气”。
原来,这位博主没有找到工作,便一直待业在家。时间长了,博主发现没钱的时候再亲的亲人也会嫌弃你。
吵架时,父母会数落的话直戳心窝子,自己也不敢反驳。
许多“江浙沪独生女”之所以有肆意生活的底气,是因为父母早早就为她们准备了房车,并不需要为生活焦虑。
但是,在许多家庭里,无法负担一个没有生产能力的成年人。
因此,对于大多数普通年轻人来说,“边焦虑边努力”才是常态。
总而言之,正如罗翔老师所说,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写道,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但是,与其羡慕别人的人生剧本,不如努力将自己的剧本演绎好。
每个人的人生剧本,都是独特的、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