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翼 实习生 王易昌

2月12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全国各地相继举办元宵舞龙活动。在大多数都是布龙的今天,广东省惠州市的埔仔村仍保留着舞草龙的习俗。

埔仔村的草龙长约30米,重达百斤,用香烛插满整条龙,夜晚舞动起来烟火缭绕。

2月10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了当地唯一会制作草龙,同时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蔡冬维。他表示,做草龙虽然没有经济效益,全凭个人爱好,“但草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不想放弃,也没有理由放弃。”


埔仔村的草龙 受访者供图

一条草龙需上百斤稻草

当地仅剩一人会此技艺

广东省惠州市吉隆镇历来有元宵节舞龙的习俗,除了镇上会有表演,当地村民也会以自然村为单位举行舞龙活动,而其中只有埔仔村保留了舞草龙的风俗。

一条草龙、一条布龙,埔仔村元宵舞龙的两大主角,皆出自49岁的蔡冬维之手。有二十余年经验的蔡冬维,回想起接触草龙的契机,他表示,孩童时期娱乐活动不多,最大的乐趣就是参加元宵舞龙,“舞龙多了,就逐渐对制作技术感兴趣,才开始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做草龙。”


蔡冬维(右)正在制作草龙 图据东江时报

据蔡冬维介绍,草龙一般长30米,重一百多斤。制作草龙首先要挑选色泽金黄的稻草晒干备用,再用竹篾编好龙的支架并糊上一层白纸,将稻草和用稻草编好的草绳一根根粘在白纸上,依次组接龙头、龙身和龙尾,最后用香烛插满整条龙,夜晚舞动起来烟火缭绕。

作为重要原材料的稻草,由蔡冬维每年在秋收后,到田间地头亲自挑选。一条一百多斤的草龙,所需要的稻草体量庞大,制作工期漫长,前后大概要一两个月。

蔡冬维说,现在的草龙并不是最初的模样,他参考了许多外地的舞龙形象,然后根据自家草龙的特点,增加了龙须、龙齿、龙角等部位,龙身也从原来的实心树藤条改成轻便的空心竹架,才逐渐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埔仔村的草龙 受访者供图

整个草龙最复杂的地方在于龙头,既要好看又要生动逼真。将稻草紧密编织于龙头之上,形成细腻纹路,龙嘴边缘装饰有稻草编成的角鳞,龙头与龙眼部分,通过编织成辫子的稻草秆构成,龙舌部分设计灵活,要能够轻微晃动,龙须挺拔清晰,龙口大开。

也正是对草龙有着数十年的坚持和精益求精的制作追求,蔡冬维最终获得了师傅们和村里人的认可。当师傅逐渐老去,加之同龄伙伴大多外出务工,无人再继续坚持,蔡冬维成了当地唯一还在制作草龙的村民。

经济效益差传承困难

“辛苦但没有理由放弃”

草龙的制作工艺,较布龙更为精细。谈及草龙传承是否有困难?蔡冬维说,做草龙没有经济效益,元宵节舞龙一年又只有一次,“不像明星可以经常表演赚钱,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学。”

蔡冬维表示,做布龙能赚点钱,但做草龙是完全没有收费的,全凭个人爱好。他的本职是当地一所幼儿园司机,元宵节前抽空加班加点赶工,“做草龙辛苦,但(草龙)是老祖宗传下来,保佑我们生活安康、平安幸福的,我不想放弃,也没有理由放弃。”


蔡冬维(上左)给孩子们介绍草龙 受访者供图

2017年,蔡冬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元宵节(元宵舞龙)的代表性传承人后,本村几名年轻人慕名成了他的徒弟。蔡冬维表示,徒弟跟着他学习也有几年时间,每年元宵节前也必定会来帮忙,“他们不仅能舞好龙,对草龙制作工艺也感兴趣,也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怎么做得更好,我对他们还是比较满意。”

随着越来越多人知道了埔仔草龙的存在,也有很多人前来参观、学习和调研。每年,当地文化部门会组织相关人士,一同商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蔡冬维(左一)教孩子们舞草龙 受访者供图

除此之外,蔡冬维每年都会到各个幼儿园和中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馆、学习草龙制作工艺,“就像别人说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我也希望我这样做,能对小孩子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这一习俗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