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招聘上热搜了,到底咋回事? 起因是最近海底捞贴了个招聘广告:招外卖小哥,985/211毕业每月多给2000块补贴(连发半年),普通本科多1200块。要求就俩:会骑电动车、身体好。网友炸锅了——让名校生送外卖是不是太浪费?海底捞赶紧解释:确实每年都有名校生来应聘 ,不管啥学历都得从送餐干起,但高学历的晋升快(比如当管培生),送外卖其实要懂备菜、会沟通、能处理投诉,是技术活儿。

那为什么上热搜呢,总结一下,主要还是这5个原因。

①学历贬值焦虑的集中爆发 :教育投资回报争议、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②企业策略的争议性设计:高补贴+低门槛”的反差营销、晋升承诺的真实性质疑。

③职业价值观的代际冲突:传统观念VS新就业观、“体面工作”定义的瓦解 。

④媒体与算法的推波助澜:标签化传播扩大影响、平台算法的流量倾斜。

⑤社会情绪的连锁反应:对“内卷”的具象化宣泄。

这不是单纯的企业招聘事件,而是一场关于“学历是否还能兜底人生”的全民辩论。 海底捞恰巧成为点燃社会情绪的那根火柴,而背后燃烧的是整个时代对教育、就业与阶层流动的集体困惑。那这个问题对我们高考和打工人有啥启发。




对于我们即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或者当下求职有难度的,又或者刚刚起点的打工人来说,其实也要转变思维,先上路,多学习,然后去做后续长远打算。

马上要到2025年高考了,那么高考报考上,咱们也要去做深度思考。给大家3个方向去思考,一定要长远路径去规划,而不是单看当下,也不是简单的分数比对。




第一、别迷信“名校=铁饭碗”

以前觉得考上985就能坐办公室,现在连送外卖都可能和名校生竞争。选专业得看实际需求,我们家到底要什么?未来应该怎么走?学技能还是要平台,全部都兼顾,分数也需要竞争力,但大部分是兼顾不了的。

第二、“能屈能伸”才是硬道理

海底捞的例子说明:名校生也得从底层干起,但干得好升得快(有人从外卖员做到高管),填志愿时别光盯着“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能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专业更抗压,大家看看现在的职业本科,分数也不低。同时这也就是为啥专业优先占比非常高的原因。但要小心保专业,没保住被专业调剂。

第三、补贴暴露行业趋势

企业愿意为高学历外卖员多花钱,说明服务业正在升级,需要会动脑子的一线员工, 未来送外卖可能也要用数据分析、客户管理等技能。尤其是结合当下的AI,那么未来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学习。我们一直也在强调,大学生不是学生,大学也不是学校,所以不能用高中生的思维去读大学,也不能用学生思维去读大学。




对于我们即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或者当下求职有难度的,又或者刚刚起点的打工人来说,其实也要转变思维,先上路,多学习,然后去做后续长远打算。

第一、基层工作不是终点,而是跳板

在海底捞送半年外卖,可能比在小公司打杂更有价值——既能熟悉业务流程,又有机会转管理岗,关键看企业有没有明确的晋升通道。

第二、算笔经济账:钱给到位就不亏

好地段的外卖员月薪7000-9000,包吃住+交通补贴,对刚毕业的学生挺划算,比部分“体面但低薪”的办公室工作实际收入更高 。

第三、别被“学历浪费”的帽子压垮

有人觉得送外卖丢人,但海底捞外卖员要同时干备餐、服务、售后,比普通外卖复杂得多,能把简单工作做出花样(比如优化送餐路线、提升客户满意度),这就是本事,能力比学历重要。

说句大实话:

现在早不是“考上名校就稳赢”的年代了。海底捞这事就像个信号——企业越来越看重“能上能下”的人才。咱们普通人与其焦虑学历贬值,不如早点练就“既能送外卖,又能管团队”的综合能力,这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