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执政党和在野党通常会在人民院举行会议,通过对话和辩论的方式,来促进治理和政策制定。
在最新的一场会议中,尼赫鲁的曾外孙,也是反对党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就针对印度当下的情况,以及莫迪政策的各项策略,展开了一番分析。
(印度总理莫迪)
拉胡尔·甘地先是表示,过去莫迪政府一直推行的“印度制造”,确实是个好主意,但是它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了,印度的制造业从2014年占GDP的15.3%,下降到今天的12.6%,甚至是近60年来制造业的最低占比。
拉胡尔·甘地认为,印度之所以无法建立强大的制造业基地,根本原因是在组织生产方面失败了,比如说手机制造,虽然组装是在印度,但所有部件都是中国制造的,所以组织生产的工作,实际上是交给了中国。
此外,他还提到人工智能。他表示,人工智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只能依靠数据运行,而中国拥有世界上大部分的生产数据,美国则主导着消费数据,在这个领域中,中国至少领先了印度十年。
总之,在这次演讲中,甘地屡次提及中国,且将“中国领先印度”这一事实,多次摊开摆在了莫迪及其党派成员面前。
拉胡尔·甘地的这番话,随即也引起了多番争论。莫迪引领下的人民党议员迅速对其展开抨击,称他对中国的赞赏,甚至超过了中国发言人。
(拉胡尔·甘地)
而原本就将国大党视为死敌的莫迪,也当即在会上大发雷霆。
对于拉胡尔·甘地的言论,莫迪提出尖锐反驳,他认为,甘地发表这些言论,只是为了展现自己“成熟领导人”的形象,但对于外交政策并不存在正确的认知。
同时他还建议甘地,要求他读一读《被遗忘的肯尼迪危机》这本书,而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例子,包括甘地祖父尼赫鲁和肯尼迪之间的对话,揭示了当时印度在面临巨大挑战时的战略部署。
提到尼赫鲁后,莫迪的怒气似乎更大了。他表示,就是尼赫鲁过去错误的决断,使得印度至今被中国压在身下。
莫迪认为,尼赫鲁的理想主义世界观,以及“中印同胞兄弟”政策,是印度最为严重的战略误判。
莫迪表示,此前情报已经多次显示,中印边境出现了问题,但是尼赫鲁和当时的国防部长,都淡化了这一“威胁”,甚至尼赫鲁政府不但没有加强印度的军事准备,反而试图使用外交手段来和中方谈判。
这种温和的策略,使得印度在1961年实施激进的“前进政策”,即在有争议的领土上建立前哨后,就激怒了中国。而当时印度装备不良,军队也准备不足,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虽然那场战争仅持续了一个月时间,但是给印度却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甚至至今仍影响着印度的战略和地缘政治前景。
(尼赫鲁)
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有功有过其实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如今尼赫鲁已经过世60余年,还遭到莫迪当局如此贬损,实在是令人唏嘘。
而对于莫迪来讲,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公开批判尼赫鲁了。甚至只要是提到中印关系,莫迪就得把尼赫鲁拎出来说上一番。
对于莫迪而言,其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目的的。
首先就是要借尼赫鲁,来镇压国大党。去年印度刚刚结束了新一轮的选举,虽然从结果来看还是莫迪和人民党胜出了,但是相比此前,莫迪的势力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在这一状况下,莫迪只能通过重提尼赫鲁的旧事,试图重新激活国大党过去的一些“失误”,以此削弱这个老对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这种策略,在削弱国大党的同时,还帮助其巩固了自己的优势地位,为自身及其党派的未来政治道路扫清了障碍。
其次,就是要在中印边境问题上,为自己撇清罪责。
我们也清楚,在莫迪执政期间,中印边境也曾爆发过冲突,而印度一边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这也给莫迪当局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莫迪自然不会把错往自己身上揽,而与自己对华策略完全不同的尼赫鲁,自然就成了最合适的“替罪羊”。并且通过强调尼赫鲁当年对华策略的“失误”,莫迪不仅能转移国内对其政策失误的关注,还借机强调自己当前策略的“正确性”。这种双重策略,无疑是在对公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便让他们相信当前的对华政策,是更加符合印度长期利益的。
(中印边境的印度士兵)
然而,如果从更为客观的视角来看,这种策略只是对问题表象进行了遮掩,并未正视和解决印方在边境争端中主动挑衅的实质问题。而这种对本质的忽略,只会让真正的矛盾继续存在。
总之,莫迪当局通过这样的手段转移注意力,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解决方案,其更多关注的,是短期的政治得分,而非长久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