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直新闻:莫迪作为“第一梯队”访美,是否表明印美积极互动?您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庚欣:我觉得,莫迪这次访美,确实表明印美在积极互动,但应该在“积极”后面加上“复杂”两个字,就更完整、准确了。

莫迪这次和特朗普是“重续前缘”,因为在特朗普上一任期时两个人互动就很积极,当时莫迪曾两度访美,特朗普也曾访问印度,两人拥抱、手牵手大秀“恩爱”。去年11月特朗普胜选后,莫迪第一时间致电祝贺,印度外长抢先访美,后又出席特朗普就职典礼。特朗普就职后,莫迪再次祝贺,双方还很快打了一通“富有成效的电话”。

其实,在拜登时期印美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低潮。因为拜登拉拢印度搞“印太框架”“阵营对抗”,印度始终不积极,莫迪和拜登的关系也并不融洽。特别是俄乌冲突之后,印度对俄罗斯的态度不合拜登和美欧的心思。同时,印度在经贸关系上也和中国走近,并且关系有所缓和。在这些大的政治分野上,印美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矛盾。而特朗普在意识形态、阵营对抗方面相对淡化,又和普京多次沟通,并且要缓和俄乌局势,自然和印度就多了一些共同点。

这次莫迪访美,会涉及几个重点领域,虽有积极互动,但也有一些复杂的因素影响。比如,虽然这次访问表明“特朗普2.0”外交版图中对印度的优先定位,欧洲已被排在印度之后,表明特朗普继续把印度定位为关键战略伙伴。但在信奉“强者价值观”的特朗普心中,无论和俄罗斯比,还是和中国比,印度都是排在后面的。其实特朗普在胜选后,真正最关注、互动表态或公开邀请最多的并不是印度,这一点印度也看得很清楚。

而且,特朗普极端的“美国优先”、最看重实力且自以为是的性格,和印度这种自尊心很强但综合实力又还不够的政治大国之间,也会有一些根本性的矛盾,在国际上自然有着本质上的各种利益分歧。作为希望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代表的印度而言,很难从心里接受特朗普这种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以为自己是全球霸主但同时又有着很强的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色彩的价值观。

另外,印度其实一直在“脚踩两只船”,在美欧和俄罗斯之间左右逢源,为实现在南亚、发展中国家以及联合国的“三重霸权目标”,寻找一条“搭便车”的捷径。而几十年来印度的实际发展又和这“三重霸权”的目标有比较大的距离,这与特朗普的价值观之间都有不合之处。至于在特朗普新政府中,印度裔官员增多甚至掌握核心部门,比如国家情报总监是印度裔,似乎表明印度裔在特朗普心中地位的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特朗普的竞选对手哈里斯及其支持者中也有很多印度裔背景,所以他们之间的互动虽然是积极的,但也是复杂的。

从这次访问的具体内容来看,也是积极和复杂因素相互交织,无论贸易关税、移民签证、安全合作等都是如此。特朗普宣布的对等关税,将适用于所有国家,并敦促印度购买更多美国产品,以实现所谓的“公平”贸易;印度则希望避免被加征关税。虽然从现状看,印度不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也不是主要逆差来源国。在“特朗普1.0”时期,双方“贸易战”规模、力度都比较小。但美国毕竟是印度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至2024财年双边贸易额超1180亿美元,印度对美贸易顺差为320亿美元。印度应该会被圈定为实施对等关税的首批对象国之一,目前印度也正在调整关税政策以应对特朗普的压力。

关于移民方面,就在莫迪访美前,特朗普冷酷驱逐了100多名印度非法移民,被认为给莫迪此行蒙上复杂的阴影。此外还有印度更关心的高技能外国移民问题,特别是科技人员,这在合法移民中显得很重要。这次“人工智能政府峰会”上美印的分歧也引人瞩目。

至于如何应对中国以及“印太战略”,则是美印的共同关切,但中印两国之间特别是面对美国相处之道上的多样性,以及两国在特朗普心中的定位等,都是很复杂的。


直新闻:特朗普上台后,来势汹汹大打出手,您对他怎么评估?

特约评论员 庚欣:特朗普上台后好像有“四板斧”。第一是“灭火”,即表示自己很“强悍”,可以灭掉正在燃烧的“战火”。特朗普说他可以在“24小时内解决俄乌冲突”,还可以马上让中东停火。

第二是“关税”,即用无差别的单边歧视性“关税”为主的制裁措施,希望不仅能为政府争取些收入,而且以此来逼迫一些制造业回归美国,以实现他在选举中对一些蓝领阶层的承诺。

第三是“扩张”,要把加拿大、格陵兰岛、巴拿马运河甚至中东加沙地区等一厢情愿地揽入自己的版图之中,构筑了一个不合时宜的“特氏美国梦”。

第四是“退群”,不仅再次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人权理事会,而且还在考虑离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这些决定不仅标志着美国与全球合作的进一步脱节,也促使国际社会对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作出重新评估。

特朗普的这“四板斧”,由于有选战大胜的刺激,比上一任时胃口更大了,但我对他这种过于强势的表现的基本评价和几年前没有变,我当时评价特朗普是“张飞卖豆腐,人硬货不硬”,而今天我还要加上一句:“自相矛盾。”

所谓“人硬货不硬”,是指无论什么事,光嘴上说不行,要真正兑现还是要靠实力,要看实际的结果。从这二十几天的情况来看,特朗普强势不减,但做成的事儿并不多。首先是他手上并没有那么大的实力,美国已经不是80年前的美国或50年前的美国了,今天的美国连阿富汗都待不住,都要往回撤,还想去占领加沙或加拿大和格陵兰岛,说实话,美国要真做,不是说百分之百没有机会,但是我想对此持一个比较悲观的态度,很可能还没等特朗普做到,他自己已经先下台了。

其次是特朗普实际可用的“工具”并不多,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的,他都要用关税这种两百年前的工具敛财,甚至不顾国家信誉和面子,可见是实力不足。真要动用武力,五角大楼的态度也是一个制约,四年前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给中国打电话的事,人们还记忆犹新。至于美国盟友们的制约也是可想而知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美国国内的制约,共和党内、国会、社会各界及舆论等都会使特朗普难以如愿,连通过一个内阁人选都希望绕过国会监督,表面上是全面执政,其实只是微弱的多数,而且很脆弱,随时会有变数。

所谓“自相矛盾”,是指特朗普的“四板斧”在逻辑上是有矛盾的。他把“争取和平,不愿意让年轻人去送死”作为他要平息俄乌和中东冲突的主要理由,以此来抵挡国内和欧洲等盟友的反对意见,但是他又在提到格陵兰岛和巴拿马运河等时明言,说“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夺取这些本不属于美国的地方。这种自相矛盾,让人不能不怀疑他平息俄乌冲突等的真实动机。

进而,他一方面大张旗鼓要“退群”,而且不断启用加关税的方式,表明他要搞“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可是他又想把加拿大、格陵兰岛和远在万里之外的中东加沙地区,也揽入美国的版图,那么他到底是要扩张还是要“退守”呢?这种做法,不仅是他的政敌,就是普通的局外人,也会感到匪夷所思,看不清他的政治逻辑到底是什么?

总之,对特朗普,我们不仅要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做的效果如何。他一贯的“漫天要价”和“色厉内荏”,注定了他的上台“四板斧”水分很大,变数很多。就说俄乌停火,他说是24小时解决,今天已经24天了,到现在特朗普和普京两个人通了几次电话都不敢公开说,怎么谈得上马上就停火或者是和平解决呢?我估计48天能达成一个初步停火的协议,就不错了。

作者丨庚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