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年前的今天(1881年6月8日),清总理衙门的奏折获得慈禧太后的批准,所有派往美国的留学生,全部撤回,原本15年的留学计划,第九年提前终止,大清国第一次外派留学的事业最终半途而废。接下来,我们用3个清单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清单1 赴美留学
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选派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留学。这批学生出国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容闳是这项事业的倡导者,他是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一个中国人,这次,容闳担任留学生的副监督。出国留学的孩子,多来自贫困家庭,八旗子弟没有一个人报名。
第一批留学生从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然后他们乘坐蒸汽火车,横贯美国大陆,最终到达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掌握语言,容闳与美国政府联系,让他们分别住在美国家庭。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各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
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学生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这一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的孩子,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朋友,同时,他们也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
清单2 遣送回国
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治国方略,因此他们的课程有四书五经,每星期还要讲解《圣谕广训》。清政府的想法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
实践证明,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留学生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脱掉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有些学生索性把脑后的长辫子剪掉,有些甚至信奉了基督教。新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失去了兴趣。所有这些变化都被视为大逆不道,不可容忍。
担任留学生督导的陈兰彬、吴子登时常向国内汇报学生们“不合礼仪”的举动,他们与副督导容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美国排华浪潮的兴起以及美国政府拒绝中国学生进入军事学院等原因,清政府下令立即撤回留学生。
1881年8月,学生们分批回国。就这样,120名留美学生,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人、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人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
清单3 成就斐然
留学计划的终止,对留学生们极不公平,更为甚者,回国初期,清政府对他们很不信任。
多年后,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奋、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逐渐得到清政府的理解和重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例如,詹天佑是中国科技界的先驱,他是中国第一位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己的铁路京张铁路;
吴仰曾把开平矿务局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煤矿企业;
唐绍仪在清末当过南北议和的总代表,并出任第一任中华民国的国务总理,为我们国家的主权和民主共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梁诚在任美国公使期间,大力推动庚款退回,并用该款办成清华学堂;
而唐国安正是清华学堂第一任校长,在他的努力下,后来又有不少学生去美国继续深造;
蔡绍基参与了北洋大学的创立,曾任北洋大学校长;
周寿臣与方伯梁筹建铁路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唐山交通大学。
更值得尊敬的是在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战斗中他们更是挺身而出,视死如归,在中法战争中,有7人主动参战,其中四人顽强抗敌,为国捐躯。中日甲午战争中,又有12人参战,3人战死殉国。
虽然,他们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落后的局面,但是他们优异的表现,让世人看到了民族复兴的一线希望。
以上,就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终止留学的3个清单,如果喜欢,请三连支持,咱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