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能源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与火电、水电、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体系不断融合,加速与风电、光伏、核电等融合创新,构筑能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基石,促进能源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多部委联动,构建多层次迭代“5G+能源”政策体系
自5G商用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开展多部门合作,联合构建“5G+能源”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探索融合场景—确定融合方案—部分规模推广”三大阶段推动路径。一是明确方向,探索融合场景推动模式。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智能采矿、智慧电力和智能油气三个重点方向,明确了在用电信息采集、配电自动化、煤矿远控、石化监测巡检等场景探索利用5G形成能源升级方案。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编制发布《能源领域5G应用实施方案》,指出5G与能源融合六大方向,进一步明确了5G在能源各细分领域的关键需求和典型场景。
二是注重成效,确定典型融合方案。安全化、绿色化刚需驱动能源行业向少人化、远控化、采集高频化等方向发展。安全是煤矿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内蒙古等地5G作为加分项被写入智能化矿山的建设标准,推动形成“5G+远程掘进”“5G+远程综采”等融合方案。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开展“能源领域5G应用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并发布案例汇编,聚焦5G在传统电力、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形成典型的5G融合方案,如“5G+配电自动化”“5G+分布式光伏”“5G+新能源预测”等。
三是重点突破,形成规模化推广态势。202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发布《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进一步提出了“5G+智慧电力”“5G+智能矿山”“5G+智能油气”等能源领域的升级方向,凝练价值高、融合深的场景,并基于标准方案进行规模化推广,强化5G-A、RedCap等演进技术对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
成效显著,“5G+能源”成为“扬帆”领航领域
能源是5G应用发展的先导领域,根据近两年“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能源专题赛(以下简称“专题赛”)的数据分析,“5G+能源”融合项目总计超过6000个,连续两年占比超10%。
项目呈现覆盖地域广、行业全、渗透率较高的态势
在地域方面,“5G+能源”项目已覆盖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围绕自身能源产业优势开展特色化探索,如东南沿海“5G+海上风电”项目如火如荼,西北地区“5G+光伏”项目先后落地,内蒙古自治区“5G+智慧矿山”项目相继投产。在细分行业方面,能源领域5G融合应用实现了细分行业的基本覆盖(如图1所示),并逐步由电网、煤炭、综合能源等传统5G应用行业,向光伏、核电等新兴应用行业渗透,增长率超过30%,加速能源企业数智化转型。在企业方面,5G应用项目已覆盖14家能源领域及信息通信领域中央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大型能源央企的覆盖率达到63%,在煤矿领域我国近400座煤矿开展5G应用,50强煤炭企业的应用占比高达72%,20强占比攀升至95%。
图1 “5G+能源”行业应用占比统计 (数据来源:第七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参赛项目)
行业应用阶梯发展,商业落地成为主旋律
专题赛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项目实现了商业落地。电力成为5G融合先锋行业(如图2所示),传统能源加速变革,新能源成为5G应用新战场。具体来看,智能电网领域已落地29类细分应用场景,覆盖“发、输、变、配、用”等电网全环节,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开展“5G+配网差动保护”“5G+配电自动化”“5G+新能源功率预测”“5G+虚拟电厂”等应用创新,促进其核心业务环节转型升级。矿山行业紧随其后,呈现全面应用态势,煤矿行业成效尤为显著。专题赛数据显示矿山项目数量达到495个,其中煤炭类矿山项目360个,超60%的项目实现了落地。“5G+远程掘进”“5G+无人驾驶”等创新应用拉远了人员作业区域,实现了危险场景少人化甚至无人化,有效提升矿山安全生产效能。油气行业积极开展5G应用探索,现已涵盖“勘、采、输、炼、管”等各环节,覆盖国内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图2 电力行业细分领域5G应用项目占比统计 (数据来源:第七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参赛项目)
产品供给能力持续丰富,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
能源领域高安全、智能化需求加速5G本体产品的创新发展,如应用于煤炭场景的本安型5G基站、应用于石化监测的隔爆5G终端等,扩大了5G产品的边界。同时,5G低时延等典型技术也促进能源装备的智能化升级,出现了各种能源融合终端或设备,市面上已陆续推出5G机器人、5G PLC、5G无人机、5G防爆摄像头等多类融合终端。值得注意的是,5G工业网关、5G摄像头仍为业界主流应用终端,专题赛数据显示二者应用项目占比均超55%,其他5G终端(如PLC、AR、AGV、机器人、手持终端、定位终端等)应用项目占比均超10%(如图3所示)。
图3 “5G+能源”融合终端占比统计 (数据来源:第七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参赛项目)
技术创新蓬勃发展,融合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5G与前沿技术融合加速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融合,构建能源数智技术坚实底座。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应用案例数超过1200例,占比接近一半,较上届同比增长5.7个百分点,5G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重要方向。同时5G行业虚拟专网已成为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底座,专题赛5G行业虚拟专网项目数量占比超过60%,涵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17个能源细分行业。“5G+能源”关键技术占比统计如图4所示。
图4 “5G+能源”关键技术占比统计 (数据来源:第七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参赛项目)
“5G+能源”融合标准体系不断成熟,并率先构建“实验室+外场”的标准验证模式。在标准制定方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5G应用产业方阵等产业机构,围绕5G与能源融合需求、网络架构、安全等方向组织开展共性标准制定工作,5G融合标准数量达到40余项,占比超40%。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石化等能源央企针对网络、终端、平台、应用、安全等团体或企业标准,进行体系化设计和编制。在标准落地方面,为满足能源领域业务升级高安全需求,产业各方跨界合作并在能源领域率先开展了“实验室+外场”的标准验证体系建设,实验室阶段验证标准内技术参数配置的合理性,外场阶段验证标准中业务综合部署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聚焦数智转型,“5G+能源”深度融合面临新挑战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也是5G规模化应用“扬帆”升级的第一年。随着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实现“双碳”目标不断深入,安全、绿色、高效的新需求不断涌现,5G-A、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融合应用的新机遇。
绿色低碳备受关注,新能源高效接入成为“5G+能源”重要需求
截至2024年6月底,国内“风光电”合计装机规模达到11.8亿千瓦,超过煤电装机量。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增加,装机范围由人口集中的城市、农村地区向西北“沙戈荒”、东南海上等无人区拓展,因此跨区域输送需求大幅增长,给广域范围内能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同时,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其接入改变了系统的电源结构,增加电力负荷的不确定性,加剧电网消纳与资源配置压力,亟须依托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展负荷预测与监测,优化电网结构,提升电网调度响应能力,全面增强系统灵活性。
安全新战略指引,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成为“5G+能源”发展重要保障
原有能源系统具有复杂的安全机制和完善的管理保障体系,5G、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后,带来边界安全界定、安全责任划分、融合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具体而言,5G对于能源行业是“外来物”,打破了行业原有安全体系,因此需要构建新型的“行业+5G”安全体系,开展常态化5G融合业务安全验证,包括网络、终端等环节的攻防测试等,提升“5G+能源”应用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降低安全所带来的高昂部署与改造成本。
数智化和创新驱动,融合向深、技术向新、场景向实仍是“5G+能源”发展主要方向
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涉及海量信息采集、跨域跨层数据交互共享、多系统联动等内容,这些都是能源转型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新型应用场景,企业应及时追踪前沿技术动态,并适时开展相关探索布局。如利用5G-A通感一体技术实现“黑飞”检测,利用无源物联技术优化仓储资源管理等。融合终端/装备、行业虚拟专网、解决方案等创新产品是支撑能源转型的关键要素,产品选型难、部署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部署意愿。如当前5G模组价格最低在400元左右,虽然RedCap模组有望将价格降至150元,但仍需在实验室和外场开展多次验证才能实现商用。
“扬帆”升级,新形势下的转型思考
《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开启了“5G+能源”领域的新征程,加速5G-A、AI大模型等技术融入能源行业全过程全环节。“5G电厂”“5G矿山”“5G油气园区”等行业领航者为创新应用落地部署提供全新载体,分批次、分阶段、分场景推广模式的构建为全环节、全流程应用覆盖提供坚强支撑。
一是持续创新,加速“5G+能源”成熟应用规模化推广。分批次推进成熟应用场景规模落地,如加速“5G+智能巡检”“5G+分布式能源管理”“5G+远程掘进”“5G+远程综采”“5G+无人矿卡”“5G+环境信息采集”等成熟应用场景复制推广。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煤炭油气高效安全生产等能源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分行业、按步骤开展高价值应用场景探索,如电力领域聚焦新能源引入后业务场景探索,支撑实现清洁低碳、灵活高效、开放互动、智能友好的新型电力系统;矿山领域聚焦5G与采矿行业系统融合,构建一体化数智矿山方案。
二是降本提质,推动“5G+能源”规模发展与产品升级。基于适用范围与部署规模的差异,融合产品可以分为共性产品与特色产品两大类。面向共性产品,需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与研发,推动规模上量,降低部署成本,如5G轻量化终端、机器视觉解决方案等;面向特色产品,需要基于行业需求进行定制化的研发,按需融合通感一体、无源物联、高精度低功耗定位、网络智能、北斗、授时等前沿技术,实现产品类型与功能的多样化,满足能源领域多样化的场景需求。
三是合作融通,实现“5G+能源”合作升级。开展5G与能源融合应用发展策略规划研究,形成应用融合、基础设施融合等发展路径,明确5G在能源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的技术和产业重点工作,通过大赛、大会、论坛等方式持续挖掘能源领域5G应用的新场景、新需求,促进5G与能源既有信息化系统的深度融通。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2月10日*
第3期 总9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