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行业的璀璨星空中,纵目科技曾是一颗耀眼的“独角兽”。然而,2025年开年,它却陷入了“爆雷”的困境,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震动。
昔日辉煌,风光无限
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创始人唐锐拥有清华电子工程硕士学历及硅谷20年汽车电子研发背景。公司以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切入赛道,其自动泊车系统因高精度定位与多场景适配能力,成为车企智能化转型的“标配”。曾为理想、长安、岚图等50余款车型提供智能驾驶方案,在自动泊车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十年间,它完成10轮融资,累计金额达22.47亿元,估值一度突破90亿元,投资方包括联想创投、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顶级机构。
爆雷现状,触目惊心
2024年11月,纵目科技首次发布降薪公告,税后月薪超1万元者仅按1万元发放,绩效奖金取消,13薪暂缓。2025年1月23日,唐锐承诺“春节前融资到账,补发所有欠薪”,但1月25日公司停发工资,12月社保未缴纳,公章管理层集体离职,员工离职通道被封锁。1月27日后,唐锐失联,传言其已赴美,公司彻底停摆。2月8日,员工收到行政通知,18点后断电封楼。
多重原因,致其陨落
- 技术瓶颈:在高阶智驾技术发展上滞后,技术路线摇摆不定,从电动汽车(BEV)转向端到端模型,未能跟上特斯拉和华为等行业领军者的节奏。软件架构缺陷导致开发滞后,影响合作车型交付进度。
- 战略失误:全力押注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FlashBot业务,将原本用于主业技术攻坚的融资本应用于该赛道,导致主业严重失血,而该产品市场反应惨淡。
- 资本断血:公司曾三次折戟IPO,2023年9月上交所终止其科创板上市审核,2024年9月港股上市申请失效。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累计亏损超13亿元,经营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资本市场的冷遇切断了输血通道。
- 竞争加剧:主机厂加速自研,比亚迪“天神之眼”、长安“北斗天枢2.0”等自研方案将L2+级智驾成本压至3000元以下,第三方供应商被迫卷入价格战。华为、Momenta等头部企业市占率超60%,进一步挤压了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
- 管理混乱:实施的“分级降薪”政策加剧内部不公,导致核心团队流失。春节前,包括人事总监、法务总监、财务总监在内的6名高管办理离职后带走公司U盾,私自划转88万元项目保供款至个人账户。
行业影响,意义深远
纵目科技的“爆雷”并非孤例,2024年禾多科技因广汽重组流产陷入欠薪危机;2025年初激光雷达龙头禾赛科技为盈利裁员30%。这让行业内的企业纷纷意识到,不能盲目依赖融资,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也让投资者在投资智能驾驶项目时,更加谨慎,从原来的“赌赛道”转向“看盈利”,更加注重企业的商业化验证和盈利能力。
未来之路,何去何从
对于智能驾驶行业的其他企业来说,纵目科技的教训是一面镜子。一方面,企业要聚焦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护城河,如华为、Momenta凭借算法优势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车企的深度合作,如地平线与理想、长城深度合作,规避独立生存风险。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智能驾驶行业的规范和引导,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还应建立破产清算与员工权益保障机制,避免“纵目式悲剧”重演。
曾经的智驾“独角兽”纵目科技的“爆雷”,是智能驾驶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警示,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智能驾驶时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