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版的《猫民十记》,是来自文史作家马陈兵的集诗、文、画于一体的文人养猫笔记。《猫民十记》中有约会的猫、耍酷的猫、踏遍青山的猫、虎虎生威的猫……它们有肌肉,有态度,有幽魅眼神,与人若即若离,肚子里的想法层峦叠嶂。

书中关于猫的诸多历史考证尤为别致,以下三篇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宠猫历史、猫在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



马陈兵 著绘|上海三联书店

猫史记·中国文学中的猫基因

一个也许从来没人想到、提及的话头:中国文学—文化中有颇强的猫基因。屈原本是楚国大臣,失宠放旷,就像家猫被逐而成野猫。都说他行吟泽畔自投汩罗是因为爱国忧君,问题是一个大男人自比香草美人,哀怨得不成样子,《离骚》兮兮,《招魂》些些,像极了猫儿喵喵。难怪有人认为楚王有龙阳之癖,屈原可能以大臣之身兼其宠侍。香草美人后来成为中国诗教一大门派,亦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传统,够猫的。当然,猫怒呋呋,不兮自响。这类作品屈原也是有的,比如《天问》。


如果说中国南方的猫主打的是失宠家猫、怨旷野猫,北方的猫则是战斗的猫、叫春的猫、不羁的猫。周武王以《狸首》节射,自属武乐;《周礼》祭猫,为其能驱田鼠。据传孔子见猫捕鼠,鼓琴助攻;庄子亦大声赞叹 :“子独不见乎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东西跳梁,不避高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这个世界会妙吗?《诗经》的风雅中响满双声叠䪨的咏叹,便是“兮”也兮得泼辣热烈,与南方水滨的单调孱弱形成鲜明对比。孔子克己复礼,偏偏有个放浪形骸的朋友原壤。原壤踞坐失礼,伤害了孔子,惹得他在《论语》中破口大骂。换个角度想,设若《狸首》两句真是原壤的即兴创作,在先秦就知道阿猫可撸且撸出大快乐来的,也只此一个乾坤浪荡人了。


猫史记·狸首斑然

中国最早撸猫歌,单看名字,当推《狸首》。周灭商,歌《狸首》以节射,“使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但歌词久佚。周武王时代,狸、猫互见,当为包括野猫、猞猁、云豹等等小型猫科动物的总称或混称。《诗经》谓“有猫有虎”;《逸周书》记武王大狩所获,猫虎相接。斯时之狸,野乎家乎?其貌若何?据说,曾参曾经“梦见一狸,不见其首”(韩愈《残形操》)。曾参生于春秋,距武王灭商有半千之年,何以突然有此疑惑焦虑?或与其师有关。原来孔子的老朋友原壤丧母,孔子去帮他治棺椁,原壤一高兴,唱起撸猫歌。《礼记·檀弓》记录此事,歌词只有两句:“狸首之班(通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因为打头两字正是“狸首”,自然引出一个疑问 :原壤所唱,是否就是周武王那“五百年前风流冤业”?《檀弓》没说,《礼记》另有《射义》章提及《狸首》,也仅具名,不及歌词,留下一段面目不清的公案。不管哪种解读,斑然之叹为猫而发,却无疑义,也不枉了狸花或虎斑猫是中华田园猫的形象代表。

近年有学者运用神话、训诂、民族史地学等新视角,综合清儒、近人研究及出土简牍材料,得出很有说服力的新结论:“《礼记·檀弓》中原壤所歌就是《狸首》中的诗句,很可能是其中一章;‘狸首’即鸱(猫头鹰)形神丹朱(此形象在传说演变过程中被狸猫替换);《狸首》的内容与狸姓族源神话有关;《狸首》在西周穆王时期是被用于礼仪的。”(胡宁《原壤所歌:〈逸诗〉狸首考》,《历史研究》2014 年第四期。)

辽金宋时代是民间宠猫世代的开始。北宋绍圣四年(1097)绘于河南登封黑山沟北宋墓室东北壁的《育儿图》中,孩童右侧有一方几,几上蹲伏一只颈系红带、口衔黄雀的狸猫;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北三家村3号辽墓墓室西壁,绘有一犬一猫;河北井陉柿庄六号金墓墓室东壁左侧木柜盖上,蹲着一只猫。(见《中国墓室壁画史》第 319、231、382 页。) 越来越多的猫可以不管老鼠但享清福。“瓶吕斗粟鼠窃尽,床上狸奴睡不知。无奈家人犹爱护,买鱼和饭养如儿。”(胡仲弓)另一方面,宋朝又是一个大吃“猫头”的社会。“忽得满盘堆鹤顶,更惊触眼出猫头。”(陈宓)手撸肥猫,嘴吃“猫头”,才是宋人标准的有猫生活。不过,此“猫头”非彼狸首,乃是毛笋别称。鹤顶者,荔枝也。好茶也是有的:“猫头髡笋尖,雀舌剥茶粒。”(范成大)你想撸猫,梦回大宋就是,投胎到辽金地面,也成。

猫史记·猫又东渡,千岁西归

隋朝“猫鬼”大狱虽自炀帝继位后基本平息,但如“野道病”“气疾”等迹近猫鬼的多种呼吸道疾病仍在流行;武则天忌猫公案也不免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猫的疑惧甚至厌恶。此虽不妨猫继续受宠宫廷捕鼠人问,但明面上不免受冷被污。北宋官修类书《太平广记》专收前代轶事异闻,而“猫目”所辑仅四条,才及“狗目”十分之一。南宋志怪小说集《夷坚志》四百多卷数千篇,题目以猫为名者仅五则,远少于狗鼠牛蛇鱼鸟鸡猴之属。这组数据将“鬼上身”的阿猫置于既“空前”又将“绝后”的尴尬境地。这是中国隋唐以后猫史叙事的主线。


▲ 电影《妖猫传》(2017)

那么,“文狸”“猫鬼”们都上哪去了?答曰:南人蛮夷,东渡日本,而消息潜通焉。

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相当于中国的唐末、五代至宋初。随着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日渐密切,日本妖怪文化开始兴盛。室町时代(1336 —1573,相当于中国宋朝),妖怪文化更是风生水起。至相当于中国明末至清晚期的江户时代(1603—1868),遂形成“怪奇图鉴”,产生出鸟山石燕集大成的著作《百鬼夜行》。而猫是日本妖怪家族中的一大支,如风狸、猫又之类,都可以在中国典籍、西南的山地密林中找到原型。


▲ 京极夏彦《妖怪画卷》中的“猫又”

《山海经)中“鬲山多蜼”的“蜼”,东渡化猫又,《百鬼夜行》说:猫又是十岁以上的老猫所变,最明显的特征是尾巴分成两股,妖力越大,分叉越明显。能吃人,致尸变。再如周去非《岭外代答·禽兽门》列“大狸”“风狸”二条。其言风狸之异,最特别的是“遇风则飞行空中”。到了《百鬼夜行》,风狸几乎成为不死神猫——“乘着风可以攀越岩石,爬上树梢,快得像飞鸟一样”,“必须用锤头类的重兵器捶打它的头数千下才能将其打死。但只要有风吹入口中,它就会立刻活过来”。不过,中国失猫二十年之后,日本绘本画家《活了100万次的猫》在本世纪初被译介引进并火遍中国,“千岁西归”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