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志传
台湾的政治战场,一场由选举法修正案引发的恶战,终于在2月11日迎来了一个高潮,在蓝白联手的优势下,台民意机构表决通过否决“选罢法”复议案,民进党再次被迫面对自己曾经提出过的政策立场与现实的尴尬对立。以国民党民代翁晓玲的激烈发言为代表,民进党在这一案件中的“出尔反尔”行为,暴露了其自相矛盾的政治面目,更让人质疑,这背后到底有多少政治斗争在操控。
翁晓玲的直言不讳和怒斥,无疑是对民进党翻脸不认的犀利回应。在她看来,民进党所谓的“修正案”复议,并非基于原则,而是为了单纯的反对而反对。她毫不客气地批评,民进党过去的立场,如今被自己抛在一边,变得如此矛盾且失去信誉。在当年的“公投法修法”案中,民进党曾积极推动类似的条款,要求罢免案的提案人和连署人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以杜绝选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造假和舞弊行为。而如今,民进党却硬生生地反对这一合理举措,给出的理由也显得非常牵强,“侵害隐私”“限制参政权”“增加行政负担”,种种借口似乎都不禁让人质疑,这真的是他们的立场,还是纯粹的政党利益的游戏?
过去的民进党,曾力推对“公投法”的修正,要求提案人和连署人提供身份证复印件,目的是为了避免选举中的虚假连署行为,防止选民名单被篡改或者抄袭。在当时,民进党的这一提案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甚至连当时的“阁揆”苏贞昌都曾高声呼吁,强调应当严查伪造连署的行为。然而,时至今日,民进党却对这一条款大唱反调,甚至公开支持复议,声称提供身份证复印件违反隐私权,增加行政负担,限制参政权。这个翻脸不认的态度,真让人不禁想问:民进党今天的反对,真的是出于对民众隐私的保护,还是为了某种政治利益的争斗?
翁晓玲在议会中的发言直指民进党的虚伪和双重标准,她举例说道,日常生活中,民众办理银行开户、签合同、办手机号时,都会要求提供身份证复印件,这难道不是侵犯隐私吗?她进一步质疑,民进党曾经支持的“身份证复印件”条款,如今却因为选举利益而全盘否定,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难道不是精神错乱吗?她的这些话,毫无疑问是对民进党过去立场的强烈批判,也是对当前政治丑态的深刻揭露。
这场围绕“选罢法”复议案的斗争,已经远远超出了法律本身的范畴。它成为了民进党和在野党的政治博弈的一个重要棋盘,而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公正,则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更为讽刺的是,民进党为了避免与自己过去的政策立场发生冲突,不惜为反对而反对,用种种狡辩理由,试图掩盖自身的失误。这不仅让人对台湾政治的健康发展产生深深的担忧,也让人不禁思考,台湾的政党政治,是否已经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怪圈,一切为了党争,至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福祉,已然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翁晓玲的言辞之激烈,反映了当前台湾政坛上日益加剧的政治分裂和恶性对抗。民进党和国民党在这一案中的对立,已不仅仅是法案内容的争议,更多的是两大党派之间的斗争和利益角逐。蓝白联盟的支持和民进党的反对,揭示了两党在选举法修正案上的极端立场。而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被忽视的,依旧是广大民众对于公正、透明选举的渴求。显然,民进党在这一案中所展现的“灵活”态度,和其一贯的政治手段,已经把民众的声音淹没在了党派利益的博弈之中。
正如翁晓玲所言,民进党过去提出的改革措施,如今却被他们自己否定,难道这种翻脸不认的行为,能让台湾民众信服吗?这不仅是对过去政策的否定,更是对自己执政信念的背叛。如果民进党连这点基本的原则都无法坚持,又如何要求民众相信它能够真正为台湾的未来负责?当利益成为唯一的驱动力,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早已被彻底抛弃,台湾的政治氛围只会更加充斥着谎言、操控和虚伪。
在这场关于“选罢法”的斗争中,民进党所展现的“背离”行为,恰恰暴露了其内部的政治纷争和矛盾。而对台湾社会而言,这场政党斗争的真正受害者,依旧是那些希望有一个公正、透明选举环境的普通民众。政治的核心不应该是党派之间的互相攻击,而是应该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为选举制度的公平和正义提供坚实的支撑。
台湾的选举法修正案是否能够顺利通过,恐怕将不仅仅取决于政党的博弈,更需要民众的呼声和对公平正义的坚守。民进党作为最大党派,必须重新审视其政策立场的合理性,放下党派纷争,真正考虑台湾社会的长远利益。而对于在野党来说,这也绝非一次简单的反对,而是一次站在民众角度思考政策的机会。若能真正做到不以党派之利为重,或许这场选举法改革,才能迎来更加理性的讨论和更加有益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