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李斯宇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或“灯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承载了人们诸多美好期许。因各地民俗文化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元宵节的体验和记忆也都独具特色。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4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我国南北方元宵节风俗的大同小异,72.1%的受访者表示一方水土一方人,南北方不同口味是天人合一文化的具体表现。对于元宵节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受访者最喜欢花灯展览、游园会等主题趣味活动。
人们对哪些元宵节活动更感兴趣?64.4%受访者喜欢主题趣味活动
北京市民徐擎放元宵节前几天和家人去看了灯会,“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各式各样造型的花灯铺开,在夜里看着很壮观。小孩子很多,玩得都很开心。”
00后大学生常耀的老家在河南安阳,那里元宵节有“十五扁十六圆”的说法,即正月十五吃饺子,正月十六吃元宵,“饺子寓意招财进宝,汤圆寓意团团圆圆。都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老家元宵节还会耍社火,举办各种庆祝活动,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让人眼花缭乱,很多人挤着去看,非常热闹。”常耀说,每年元宵节还都会有一个小方队,演出人员穿着工人服装举着红旗,用表演的形式再现红旗渠精神,提醒人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很提精神气儿”。
今年53岁的河北沧州河间市市民李青介绍,河间大鼓是家乡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会有几十支乡村大鼓队聚集在城区公园,锣鼓喧天,特别热闹。“一张大鼓差不多直径近两米,几个人围一圈敲,一边敲一边喊着号子,外面围着一圈人敲锣、打镲,伴着扭秧歌、舞龙、踩高跷等表演。到了晚上,还会有打铁花、水上飞人火壶表演,超级热闹。”
河北承德22岁的刘硕说,当地每年元宵节庙会都会有划旱船活动,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人们推着空船在陆地上玩耍,伴随着歌唱和舞蹈,很热闹。”
元宵佳节,人们对哪些内容和活动更感兴趣?调查显示,64.4%的受访者喜欢参加主题趣味活动,如花灯展览、游园会,52.5%的受访者喜欢美食体验活动,如美食节、小吃集市,50.4%的受访者青睐手工活动,如制作元宵、花灯,50.1%的受访者关注地方节日文化展览,45.6%的受访者喜欢看传统民俗表演。
66.8%受访者指出南北元宵节同风不同俗,体现了文化传统的多彩与包容
“南北方的元宵节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和民俗特色表演。但这些年,随着社会流动性加强,各地庆祝元宵节的元素越来越丰富包容了,感觉差异没有原来那样明显了。”李青认为,不管南方还是北方,元宵节都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象征着一家人围坐一起的团圆与甜蜜。”
00后赵程瑜老家在四川成都。在赵程瑜看来,南北方元宵节一些民俗活动的不同与南北气候差异有关,比如南方会放河灯,北方会放冰灯。但整体来看,南北方元宵节还是是比较相似的,“都会吃汤圆/元宵、赏花灯,再结合一些特别的民俗表演,很有节日氛围。”
一样的元宵节,不一样的过法。人们如何看待我国南北方元宵节风俗的大同小异?调查显示,72.1%的受访者认为一方水土一方人,南北方不同口味是天人合一文化的具体表现,66.8%的受访者指出南北同风不同俗,体现了文化传统的多彩与包容,39.3%的受访者觉得这为元宵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河北一所公立中学担任语文老师的李爱华认为,南北方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差异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这些差异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节日文化的丰富景观。而且,节日习俗差异还体现了当地地理和人文上的特征,是地方文化的名片。“比如江南水乡会有一些特殊的庆祝方式,北方中原也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特点,这些历史、地理、文化层面的内容,透过‘节日习俗’这个窗口展现了出来,更能加深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李爱华表示,这种“差异”也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契机。比如,当人们看到其他地区一些有意思的节日庆祝方式,就可能想去了解这一方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连带着对这个地区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文化层面的一种交流。“这种交流是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了解南北元宵节传统习俗差异,91.6%受访者表示能让自己对传统文化更加自豪
常耀指出,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都非常丰富。“像我们老家每年元宵节都有豫剧演出,豫剧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传承了上百年。这种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对先辈智慧和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赵程瑜觉得,成都是一座旅游城市,可以将当地元宵节风俗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比如制作大熊猫花灯等,吸引更多游客,让外地朋友甚至是国际友人都了解成都的元宵节文化,更好地促进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一样的元宵节,不一样的特色食品和各式各样的热闹,调查中,91.6%的受访者表示这让自己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豪。
李爱华表示,传统节日举办民俗活动是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些有意思、有观赏性的民俗活动,能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种习俗代表着一种文化记忆。比如元宵、花灯这些都有其文化渊源和历史。举办民俗活动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让这些文化记忆更好地流传下去。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形成一方文化,每个地方的节日习俗不太一样,形成了独有的特色,这也能够激发人们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4.4%,90后占40.5%,80后占34.4%,70后占8.5%,60后占2.0%,其他占0.2%。家乡在东北地区的占7.6%,华东地区的占26.7%,华北地区的占19.9%,华中地区的占16.1%,华南地区的占19.2%,西南地区的占8.0%,西北地区的占2.5%。
(应受访者要求,徐擎放、李青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