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上浙江宁波的公交车,记者亮出上海交通卡App上的乘车二维码,问:“上海的码能扫吗?”司机师傅愣了一下,沉默着摇了摇头。车上一位乘客热情指导:“你用支付宝,把定位切换到宁波就行。”

记者将“上海的码”靠近宁波公交车上的扫码机具,“嘀,扫码成功!”司机师傅和宁波乘客目瞪口呆。


早在2023年7月,上海与宁波之间,已率先实现公交轮渡等公共交通一码通行,并成为大城市之间乘车码互联互通的首例试点。互通的码,采用交通部二维码支付规范和标准,不必再额外切换,直接亮码即可。

以此探索为基础,2023年11月,长三角交通领域“一码通行”正式启动。而后,2024年1月,上海和嘉兴实现交通部二维码互联互通;2024年7月,台州同样完成公交一码通工作;今年3月,苏州也将加入公共交通乘车码互通行列。根据计划,2025年,上海将全面实施《本市推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其中便包括持续推进长三角交通“一码通行”。


不过

对于大多数

长三角城市居民而言

异地乘车扫码

仍是一笔糊涂账


各地乘车扫码的方式已十分丰富,以上海为例,依托上海交通卡、随申办、支付宝、微信、云闪付、12306等App,有政务服务码“随申码”、上海交通卡二维码、Metro大都会App二维码等多种交通码供市民选择,但很少有乘客说得清,究竟哪个二维码能够在长三角异地扫码。

一个二维码背后,实则涉及利益、标准、观念和意愿上的分歧。二维码互联互通,正是在尝试打破公共交通领域的行政藩篱。毕竟,一码不通,何以一体化?

工作方案已印发

为何推进速度缓慢?


很少有乘客知道,上海交通卡、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App所展示的都是已按照交通部标准改造的上海公共交通乘车码。

在宁波、嘉兴、台州等实现“一码通行”的城市,即便异地乘车也不必切换,直接扫码即可。

通过宁波市民卡App、宁波市民卡微信公众号、宁波市民通App等平台申领宁波交通云卡,下载嘉通行App嘉兴公共交通乘车码,下载台州出行App使用台州公共交通乘车码,都可同样实现长三角内几个城市的互联互通功能。

但“一码通行”推行至今,使用这项功能的长三角居民人数不算多。

2023年7月起至2025年2月初,在上海刷宁波交通码乘坐地面公交、轮渡的,累计使用572笔,消费金额1168.4元;上海市民通过上海公共交通乘车码在宁波扫码乘坐公交的,累计使用24722笔,消费金额47211.42元

2024年1月,嘉兴与上海等地实现公共交通二维码互联互通,1年来,持异地二维码到嘉兴扫码乘车的有1.3万人次,其中,1.29万人次使用上海公共交通乘车码。

2024年7月,台州实现公共交通“一码通行”。2025年1月的数据显示,异地二维码到台州本地交易145笔,台州二维码到异地交易18笔。


这样的数字,与单个城市每日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几十万人次相比,着实有些不起眼。

造成这一尴尬的因素与“一码通行”的城市数量较少直接相关。自2023年11月上海市交通委印发《长三角交通领域“一码通行”工作方案》以来,相较于通知中明确的任务分工表,实际推行速度慢了一些。

按照工作方案,上海与苏州、嘉兴等部分城市的互联互通试点工作应在2023年先行启动。2024年启动沪苏浙皖11个城市的互联互通工作。2025年将进一步扩大城市范围。

而实际情况是,截至2025年2月,仅有上海、宁波、嘉兴、台州4个城市实现互联互通。苏州相关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于今年3月加入这一行列。

推动交通部标码落地,这一工作本身技术门槛不高。嘉兴公运中心公交管理科科长贺晓民向记者介绍其中过程:“向交通部申请密钥,进行二维码开发;经过多轮技术测试,保证扫码、读码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即时性;通过入网认证后,接入全国交通一卡通数据交换系统,取得二维码证书;同步对公交车刷卡机具进行升级。”

互联互通的工作更复杂些。“各地在进行二维码开发时,优先考虑本地情况,在市域范围内能消费能清算就可以了。”宁波市民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产品市场部总监王飞说,与其他城市对接时会发现问题细节,“比如,互联互通的字段可能已被占用,用在其他领域的场景消费上。”

迈过技术门槛,资金保障、改造意愿等,都可能成为限制项目进度的关键因素。

宁波相关的改造工作要追溯到2017年,从实体卡升级到二维码,需要将公交车上搭载的刷卡、读码机具全部更换,共1万多台,仅这一项开销便花费3000多万元。

问题很现实。城市规模越大,车辆数量越多,改造成本也就越高。这笔开销,由哪家单位具体承担?

在台州,台州市畅行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具体落实“一码通行”相关改造工作。这是一家公交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前身是公交IC卡公司,专门负责台州市公共交通卡的发行工作,现在业务拓展到互联网智慧交通项目的建设与维护。

在宁波,宁波市民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承担这部分工作。该公司负责市域公交一体化的票款清分结算等,后又承担智慧城市建设的部分职能。在市民卡的前期应用上以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居多,涵盖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社区校园等功能。

记者观察到,率先完成公共交通二维码部标码改造的这几个城市,承接任务的主体单位都与交通运输部门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无论受“历史渊源”影响,还是“股权占比”起了作用,交通运输部门能在公司决策环节“说得上话”。

否则,其中便涉及部门之间协调统一的难题。在一些城市,此类开发任务在大数据局,也有些市民卡公司,业务开展由人社部门指导,公共交通二维码的改造任务可能要排在其他项目后面。

“即便交通部门想推,这块业务也不在管辖范围内。”一位交通领域干部有些无奈,“毕竟要催着别人干活,进度会大受影响。”



难题:乘车费用谁拿走?


一个二维码看似简单,背后门道十分复杂,牵扯App活跃度、用户数量、经营收入等,不过绕来绕去,最根本的,还是乘客扫码支付的乘车费用。

记者在宁波乘坐公交车,刷码时使用上海的二维码扣款,车票费用也从上海交通卡中扣除,实际进行服务的却是宁波公交车。如此异地扫码,费用到底算谁的?

这一问题倒也不难解决,只需增加一个“清分结算”的步骤。乘客扫码上车后,所产生的费用先进入一个“中转站”,每隔一段时间统一清算。贺晓民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但还有一个问题。扫码乘坐公交车,每笔交易额度不大,扫码次数多了,积少成多,金额同样可观。资金在“中转站”中沉淀,产生的利息如何处理?更棘手的问题是,若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乘车数据与实际到账金额不相符的情况,谁来“多退少补”?

前两年,在实现市域公共交通一码通过程中,各地已积累了一些经验。

“拿着嘉兴市区的公交码到平湖坐公交车,识别不出来。”贺晓民介绍。起初,嘉兴市区、嘉兴港区、海宁市、平湖市等,都有各自的码,“嘉兴起码有六七个码。”为了实现“一码通行”,各区县的公交公司坐在一起,线路、车辆、机具、账户等各项工作逐一协调。大半年之后,终于统一成一个码。乘客不必再更换二维码,乘车费用由后台进行内部清分结算。

宁波也有相似经历。之前,宁波至少有20家公交公司,其中一个县便有八九家公交公司,还有一些是民营企业,每个区县公交的运营由不同公司运营。每家企业都有各自的系统,也有分别独立的支付方式。“2019年,城乡公交一体化全部改造完成后,公交统一支付、统一运营、统一清算,真正实现全市城乡公交一码通用。”宁波市交通运输局业务负责人说。

但把“一码通行”的范围扩大到长三角,难度又大了许多。一笔笔乘车费用累积,少一分不行,多一分也不行,跨越行政区域的清分结算需要一家“中央银行”。

在上海与宁波地面交通实现“一码通行”之前,很难找到可以完全复制的路径。不过,在长三角,关于公共交通支付方式的互联互通,已有不少探索,可供参考借鉴。

此前,长三角41座城市已实现交通部公共交通实体卡一卡通。交通运输部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下属的北京中交金卡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全国一卡通清分结算平台建设工作。也就是说,由这个平台在城市之间扮演票款“中转站”角色。

2019年前后,长三角当时已经开通地铁的9座城市,共同探索推出轨道交通的“一码通行”。在上海Metro大都会App上,能够切换出苏州、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二维码。当时,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作为牵头方,承担清分结算的任务。

还有一种解法。去年12月,环沪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揭牌。该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由上海、嘉兴、苏州三地相关轨道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中的票务清分、成本清算工作,便是其承担的重要职责之一。

选择借力交通部、由牵头方承担任务,还是共同成立一家公司?清分结算模式的确立,又与二维码的选择相关。

一开始,关于长三角“一码通行”,各地曾提出其他方案。比如,先制定长三角内部标准,推行上海政务服务码“随申码”,但浙江有浙里办、江苏有苏服码、安徽有安徽码,选择其一,或各自改造,工作量都太大。

2016年4月,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技术规范》。上海、宁波等城市在原来自有乘车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也有一些城市,例如嘉兴、台州等,以此为标准,建立自发码平台。推行部标码,既具备基础条件,也方便日后在全国范围内互通。

2022年底,上海与宁波率先达成一致意向,以交通部标码为基础,探索两个城市之间的对接。清分结算工作参考了实体卡互通的思路。“之后,双方联合交通部一卡通运营主体中交金卡公司,共同探讨技术实现,经过多轮测试验证,成功实现上线。”王飞说。

当时,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关于城市之间异地刷码的先例。技术规范虽然明确,实际落地的相关经验依然缺乏。上海和宁波之间,率先完成了一次“流程穿越”。

2023年2月,在江苏南通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交通运输部门主要负责人工作会议上,以“部标二维码互联互通、省级政务码试点应用”为原则,推进“一码通行”,成为各地共识。

若长三角公共交通“一码通行”实现区域城市全覆盖,长三角地区市民无论通勤、出差或旅游,乘坐公共交通不必再下载或切换对方城市的App,凭本市发行的乘车码即可乘坐各地公交。

“现在只能通4个城市,以后全国范围内,‘一码通行’的城市数量就是50个、100个,长三角又走在前面了。”贺晓民信心满满。


“一码通行”后的同城待遇

如今,公共交通的支付方式已经十分丰富。公共交通卡实体卡互联互通已覆盖长三角41座城市,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也已在几年前完成对各地公共交通二维码的集纳展示,只要切换定位便可申领使用。

另外,“一码通行”推出后,政府有关部门需承担更多责任。若展码时出现故障、刷码时系统反应不及时,反倒会给政府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以政府为主导,改造建立区域范围内“一码通行”的平台,意义还大吗?

王飞回忆,2020年,二维码等移动支付的普及达到高峰期,除了实体卡的互联互通之外,市民对跨越地市的移动支付同样存在需求。

某地一位交通领域干部告诉记者,当地一开始并未开通扫码乘车服务,市民意见纷纷通过市民热线、市长信箱等各种渠道反馈过来,使用二维码的意愿十分强烈。

最先感知到变化的是市场化平台。通过切换定位,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平台可以实时获取当地交通码。这种方法简单便捷,一度深得人心。

随着移动支付方式普及,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发码平台,不用切换定位,能否在异地实现刷码乘车?”

与此同时,公共交通的乘车优惠与折扣,成为自发码平台的一大吸引力。在嘉兴,刷交通码能够享受与实体公交卡同等优惠的力度,即一次乘车原价2元,上车刷码、刷卡半价,70周岁以上老人、退伍军人、残疾人等,乘车免费,5小时内免费换乘。而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扫码乘车,相当于现金支付,一般不享受单次优惠。

“卡码同权”的政策推出后,嘉兴嘉通行App每月下载量增长八九千人次。

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先行,异地乘坐公共交通享受优惠政策,也是“同城待遇”的重要实践。

实体卡一卡通已有尝试。2023年5月1日起,持有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卡的外地游客,在宁波乘坐公交车和轨道交通也可享受当地公共交通优惠政策——乘坐市区公交车享受6折优惠,乘坐轨道交通享受9.5折优惠。

宁波交通运输部门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仅这一项面向外地游客的优惠政策,当地财政部门已给予了大量补贴。换言之,外地游客到宁波已享受到了巨大的折扣福利。

结合前期城市间沟通情况,考虑各地乘车码相对独立以及公共交通行业改造的复杂性,王飞认为,“基于交通行业统一的二维码支付标准,才有可能让长三角居民享受公共交通刷码乘车的‘同城待遇’。”同时,“宁波正在积极探索二维码的融合,争取打造交通行业、社会保障、居民服务等的一码通”。宁波市一卡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剑波说。

与公共交通领域的二维码类似,长三角各地还有社保码、社区码等,多少涉及民生的二维码正待共建共享、“一码通行”,长三角一体化的“同城待遇”更待升级。

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巩持平

微信编辑:Rong

校对:佳思敏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