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 于娜 石家庄报道
这是一场关于爱的旅程,这是一份责任与使命的传递。
2024年寒冬到来之际,中国残联、民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启动“助残暖冬”行动,在元旦、春节期间面向困难重度残疾人集中开展帮扶活动,传递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助残暖冬”行动发源地河北,回顾在每一个寒冬为残疾人朋友送去希望与“暖阳”的故事。
18年持续打造“助残暖冬”品牌
河北省是残疾人口大省,持证残疾人有185万,其中87%生活在农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河北省残疾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但仍有许多残疾人生活相对困难,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他们将面临更多的不便。
河北省残联精心组织开展的“助残暖冬”行动,如同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穿透凛冽寒风,照亮了无数个需要关爱的残疾人朋友及家庭。行动的发起要追溯到2007年。
那年年底,时任石家庄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的甄洪涛与2个同事合计怎样帮助困难肢残人温暖过冬。“天气越来越凉,有人家里日子难,咱看看能帮上点儿啥忙。”商讨过后,他们联合各县区协会了解困难群体需求,联络爱心超市筹集物资,一场“暖冬行”很快准备妥当。3个人,1辆面包车,带着米面油、棉衣棉被,整个冬天,甄洪涛一行一次次出发,跑遍了石家庄市所有县区。
“助残暖冬”行动最初走访慰问对象主要是边远山区的贫困残疾人,是从专门协会里“长”起来的。2021年,河北省残联将“助残暖冬”行动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作为深入推进残联改革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把走访慰问对象拓展到全省困难重度残疾人,走访主体也由专门协会扩展到全体残疾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并逐步把“助残暖冬”打造成全省性助残品牌。
助残不断升级 帮扶持续升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河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做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重大部署。2024年底,“爱心河北 助残暖冬”行动再升级,省残联携手省委社会工作部、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总工会、省工商联、团省委、省妇联等多个部门,共同启动了“爱心河北 助残暖冬”行动。
行动目标是在2025年春节前,通过走访慰问、志愿帮扶、公益助残等多种形式,帮扶河北省2万名以上困难残疾人,带动更多人加入关心关爱残疾人行列,让扶残助残队伍更加壮大、覆盖更加广泛、服务更加全面,让更多困难残疾人得到实惠。
“在捐赠过冬物资、给予物质帮扶的同时,更是在传递一种让心灵得到温暖的力量。”在2024“爱心河北 助残暖冬”行动启动会上,河北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贾永清发出倡议:全省各级残联组织、各专门协会把帮扶困难重度残疾人作为重中之重,综合协调好“助残暖冬”行动的组织推动,千方百计筹资募资,集中开展走访慰问,切实做到送物资、送政策、送服务,真正把好事实事办到残疾人心窝里;省直各联合发起部门积极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各自系统力量,发动爱心企业、社会机构、公益组织、志愿团体等各方力量和资源,广泛开展志愿帮扶、临时救助、公益扶助等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为困难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广大残疾人朋友继续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努力实现人生梦想,绽放光彩。
在省残联的带动下,全省各地奏响最强助残音。邯郸市残联联合市委组织部,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残协专职委员、驻村工作队和残联工作人员开展走访活动,全面掌握残疾人生活状况,对1万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精准帮扶;保定市残联将“助残暖冬”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投入资金535.35万元,惠及困难残疾人家庭7911户;秦皇岛市残联会同政府、财政、民政、助残公益组织等,实现困难残疾人走访慰问全覆盖;邢台市聚焦残疾人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活动中解决残疾人实际困难7158件;沧州市残联邀请市政府领导带队走访,落实“走一村访一户解一难问一计”要求,为3000余户残疾人家庭解忧排难;唐山、廊坊及雄安新区等地,聚焦残疾人就业,为百名残疾人联系就业项目,实现居家就业……
自2021年以来,河北“助残暖冬”行动累计募集款物4100余万元,走访慰问困难重度残疾人10万余人次。活动把温暖和关爱送进了千家万户,有效拉近了残联组织与残疾人群众的距离,受到广大残疾人的真挚欢迎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擦亮助残品牌,凝聚强大助残合力
“助残暖冬”行动在全国推广以来,河北自我加压,凝聚更加强劲的助残合力。
“助残暖冬”行动从单一依靠财政资金,到动员爱心企业捐助,再到链接公益组织及志愿团队的助残服务,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不断整合,爱心企业助残、社会公益助残、志愿组织助残等助残模式不断呈现新亮点、展现新作为,募集物资款项逐年增多,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
接下来,河北省残联将进一步健全省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间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落实落细帮扶政策举措,积极培育和打造志愿助残优秀服务品牌和精品项目,提升志愿助残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精准化程度,推动形成全社会扶残助残的工作合力,为残疾人办更多好事实事。
见习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