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消费日报官方微博
“平时每天销量在20吨至50吨,春节期间消费量大增,每天韭菜出货量近100吨。”这是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韭菜销售商户提供的一组数据。
“以往每天采购40吨就够了,春节前夕,每日蔬菜采购量至少要增加一倍。”这是辽宁一家超市采购商提供的蔬菜采购量变化。
在这数据的起伏多变背后,如何保障价格平稳、供应稳定?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第11年,春节前夕,记者跟随北京一家超市的采购商,来到京津冀区域规模最大的“菜篮子”“果盘子”,体验“极限采购24小时”,实地探访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如何保障京津冀城市群百姓的节日供应。
超级“菜篮子”:
保障京津冀一周不断供
1月18日清晨5时多,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以下简称“中转站”)已是热闹非凡,满载货物的货柜车、三轮车川流不息,蔬菜供应商忙着卸货、发货,采购商穿梭在各类蔬菜交易区仔细抽检着产品的质量,现场问价声、汽车轰鸣声不断。
图为供应商正在装卸货品。黄芷凌 摄
“春节期间,消费者对韭菜的需求量几乎增长了一倍,为保证节日期间不脱销,客户一般都会提前囤一些货品。我们日常销售量在25吨至50吨之间,而现在每日的出货量已达到100吨左右。”符氏韭菜销售经理符秀华说。辽宁省鑫大刚生鲜超市驻高碑店市青菜采购张佳乐告诉记者,近日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每日他需要采购超过80吨货品。
在供应商的货柜车上随机抽取一箱蔬菜,逐层检查货品品质,拍下货品照片发到工作群中以确认超市需求量,再与供应商核对每箱货品的重量与价格,这是京U品生活超市采购员白海龙每天在中转站都会做的工作。他向记者介绍,春节期间蔬菜需求量激增,而供应量又易受雨雪天气影响,为确保节日期间蔬菜供应足、价格稳,他们会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与供应商沟通备货,或在中转站储备一些保质期较长的货品。
记者看到,京U品生活超市集采中心一层内已整齐堆放着一定数量的货品,一层外的大棚内则停放着超市的货车,等待着分拣货品。中转站打造的这种“前棚后店”模式集装配、储存、办公、生活于一体,为商户的交易提供了便利。据了解,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项目于2024年12月正式启用,该项目立足“平急两用”定位,在平时正常交易,既能带动前端,帮助农户种得优、卖得好,又能保障后端,稳定市场价格,让消费者买到更加安全、新鲜、物美价廉的农产品,目前蔬菜日交易量已过万吨;在应急期,依托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和高体量的冷链仓储设施,中转站又是区域农产品应急供应的大后方基地,全天候保障京津冀特大城市群七天以上农产品供应不断档,更好托稳京津冀“菜篮子”。
升级“果盘子”:
像买苹果一样买车厘子
砂糖橘、草莓、车厘子、火龙果......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自家小聚,节日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水果的身影。记者走访发现,各大商超与农贸市场都摆放了各式各样的水果礼盒,其中车厘子礼盒的数量尤为突出。
“现在是车厘子的交易旺季,目前任何水果都比不上车厘子的交易额。”车厘子采购商赵耀说,1月18日凌晨2时,他接到电话得知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新到了一批车厘子,于是当即调配了几辆15米的货柜车,总共购入了超过60吨货品。
当日凌晨5时,记者看到,在交易中心的进口水果交易区内堆放着大量成箱装好的车厘子,供应商的货柜车还在不断往交易区内运送货品。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将货物运送到采购商的车辆上。黄芷凌 摄
当前,车厘子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的必备年货。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周,车厘子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27%,超市、便利店车厘子的销量同比增长304%。赵耀表示,从采购端来看,近年来车厘子的走货量持续增长。这一方面归因于车厘子产量的逐年提升,导致整体价格有所下降,如部分直播间内,5斤JJ规格的车厘子价格已低至89元至99元;另一方面,伴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消费者对车厘子、榴莲等以往被视为高端水果的产品接受度不断提高,认为它们能带来一定情绪价值,因此更愿意为其买单。尤其在节日期间,车厘子凭借其高话题度和社交属性,加之精美的包装,成为备受欢迎的送礼佳品。
“随着车厘子的产量和品种日益丰富,它正逐渐成为家庭餐桌上的常见水果。除车厘子之外,包括榴莲在内的那些曾经价格高昂的进口水果的种类也将不断增多,其价格将变得越来越亲民。”赵耀表示,在购入了这60吨货物后,他仍需继续补充库存,以满足节日期间不断攀升的消费需求。
产供销一体化:
新鲜蔬果24小时内“从田间到餐桌”
1月19日早上7时,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京U品生活超市(定慧东里店)一开门,在超市门口等候多时的消费者便直奔生鲜区。正在选购蔬菜的何先生笑着说:“这么早来买菜,图的就是一个新鲜。”
“鲜”是消费者对蔬果的首要要求。该超市店长张先生说:“超市只销售当天的蔬菜,每日清晨上架,通过精确把控库存与销量,到晚上基本能够销售完毕。”蔬菜“日清”得益于超市所打造的供应链。据张先生介绍,超市直接与产地的菜农或果农对接,并提出明确的产品标准。在收到符合标准的产品后,会将其运输至位于中转站的集采中心进行二次分选,剔除劣质水果和残次蔬菜,选出优质产品后直接配送至超市。目前,超市对接的蔬菜产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且从集采中心分拣完毕到送达超市不超过两小时,在严把产品质量关的同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新鲜的产品。
符秀华介绍,他们在广东湛江精选最优质的货源,并在那里建立了包括冷库在内的生产加工基地,将采购的货品加工成精致的小把韭菜,这样客户能够一把一把地直接销售。“打造供应链的主要优势在于能确保产品品质和货源的稳定供应。特别是一到冬季,广东气温下降,韭菜生长放缓,产量减少,而需求量却逐渐增大。如果我们没有前期的充分准备,就很难保证货品的持续供应。”符秀华说。
产供销一体化,让新鲜蔬果最快24小时内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同时保证了如节日或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蔬果稳定供应。据了解,当前不少入驻中转站的供应商已构建起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同时,首衡集团也对接国内530多万亩种植基地,并与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产销合作,为百姓打造稳定的农产品保供网络。
溯源链条化: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要托稳百姓的“菜篮子”,离不开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记者走访发现,在采购过程中,采购商均会对产品实施抽检,以确保其质量。
“在采购流程中,我们会采取较为细致的抽检措施,即对每一板货物(约一吨重)随机选取两到三箱进行开箱检查。以车厘子为例,首先,考察车厘子的硬度,触感偏软即表明新鲜度不够;其次,观察枝头颜色,泛黄往往意味着水分缺失且储存时间较长;最后,观察货品的外观表现,表面光滑、光泽度高即为品质上乘的产品。若连续检验三四板货物均表现良好,我们便会决定整车购入。”赵耀告诉记者,在交易中心完成初步抽检后,货物将被转运至库房,并由专业工作人员对每箱产品进行细致检验,一旦发现水果损耗率超标,将退回给供应商。通过这样的品控流程,当货品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时基本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从而有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此外,据首衡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春节期间,为了让百姓买到放心菜、吃上放心餐,首衡集团严把园区食品安全准入关口,依托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食品安全检测中心,针对性开展专项巡查工作,把走货量大、消费频次高的品类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从产品品质、农药残留、货品存放等多方面进行监控和管理,对不合格产品实行“一票否决”,不允许其进入园区。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涵盖车辆进场预约、检测查询、商户档案等信息在内的可视化智慧管理平台,形成食品安全“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物流可监控”的信息化追溯链条,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透明的食品信息。
文|记者 赵 曦 □ 黄芷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