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亚冬会花样滑冰开赛日当晚,哈报记者一直在等志愿者张语鹞深夜收工。本届亚冬会,花滑3天的赛程都要进行到很晚,作为该场馆赛事服务工作人员、竞赛部的志愿者,张语鹞需要全程为运动员提供国际赛事般的细致、专业的全方位服务。
尽管是第一次做赛事志愿者,但张语鹞工作上手非常快,因为她太知道从事这项运动的选手们在大赛中的状态和需求了——她曾经同样是一名中国双人滑运动员,也曾与搭档代表国家征战过国际比赛。本届亚冬会,中国队派出的双人滑选手王瑀晨/朱磊,正是张语鹞的同门。
妈妈曾从事1996年亚冬会志愿服务
20岁的张语鹞,现在就读于哈尔滨体育学院冬季奥林匹克学院运训系,已经渐渐淡出赛场。
回想起当初报名亚冬会志愿者,张语鹞说,刚一得知消息,她非常兴奋,主动地向学校强烈表达了心愿。“特别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非常信任我们。因为我们的同学都有从事体育运动的经验,理应当更努力,做得更出色。”
似乎是某种命定的缘分——巧的是,张语鹞的妈妈曾经在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期间从事过志愿服务。那时候,妈妈比张语鹞现在的年龄还要小。在妈妈的记忆里,那是一段美好、难忘,值得骄傲一生的经历,经常会说给女儿听。每次说起来,张语鹞都特别羡慕,这次成为志愿者,“像冥冥之中的安排”。
对这片冰场,张语鹞太熟悉了。她多次在这里打过比赛,儿时记忆中的黑龙江冰上训练中心综合馆,焕然一新成“亚冬蓝”,“志愿蓝”张语鹞像个小陀螺,干劲十足。
妈妈这次成了“教练”。上岗前,妈妈详细为女儿梳理了当年的经验,结果“非常实用,派上了用场”。
从运动员视角:“我的家乡很专业!”
大多数有专业体育经历的志愿者小伙伴,都被分在了“本职岗位”:花滑的去了花滑馆,打冰球的去了冰球馆……大家在各自熟悉的领域发光发热。
“我的家乡真的很专业!”张语鹞以前打比赛,也曾了解到,很多国际赛事的场馆工作人员都曾从事过相应的体育项目。在她看来,这个分配非常科学,“没有人比我们更能了解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和需求。”她说,有时候遇到国外运动员,一个眼神,她就能“精准对接”,运动员会向她挑起大拇指,用中文说“谢谢”。
赛前训练,张语鹞也全程守在场馆,“这对比赛状态非常关键,我们同样要全神贯注,做到既不打扰到他们,又要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站出来。”她说,必须时刻换位思考,要想得全面、想在前面。
尽管工作起来一站就好几个小时,但张语鹞觉得,这种角色的转换很有意思。以前在场上打比赛,一心想着把训练成果发挥出来,很少注意到工作人员。现在转换身份——从一个工作人员的视角再来感受比赛,她发现完全不一样了:一场国际赛事的成功,需要的是团队精神、国家精神。
看开幕式时,她特别感动。“一些平时很少听到的亚洲国家,来现场的运动员特别少,但解说介绍的时候,说他们会参加花样滑冰这个项目。我都震惊了!”张语鹞意识到,越来越多国家在普及和发展这项运动,特别是北京冬奥会对大众冰雪和全民健身的推广,以及备受关注的世界名将,带动了全世界对花样滑冰的关注。
在哈尔滨亚冬会现场,张语鹞看到很多带孩子来观赛的观众。“不愧是我的家乡——花样滑冰的摇篮!”在她看来,家乡同样肩负着使命——通过洲际化赛事,吸引世界的目光,也让更多家乡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际级高水平运动员的表现。
“谢谢我的队友,带着我曾经的梦想”
在志愿服务期间,张语鹞也见到了曾经的队友们。“大孩子们”一见面就兴奋拥抱,交换了徽章。
这一次,张语鹞的角色不同了——她目送队友们上赛场。
当记者问她“是否也有一点儿落差感”时,张语鹞想了一会儿:“我觉得不是落差,是转变了一个新的角色,视角变了,心境就会大不同。”
她曾羡慕队友们依然活跃在赛场,曾心有不甘。毕竟大家一起站在冰场十几年,无论成绩好与不好,每个人都曾真的拼尽了全力。
但现在,“我为我的队友们骄傲。谢谢我的队友,带着我曾经的梦想。”
她如今已经默默走上另一条赛道——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一名裁判。她现在的大学老师,也是这次亚冬会的技术官员。
张语鹞一直在跟进国际滑联规则,每一场国际大赛的视频不落。“光看书本和规则,是不够的。”她说,花样滑冰的随机率很高,“必须要看运动员实际的节目动作怎么做,而且每个赛季流行的风格也不一样。”
毕竟,这项运动的发展太快了。
但这一次,张语鹞终于可以不用看视频了——她又回到赛场了。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王坤 文/摄/视频
编辑:刘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