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风月同天|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周六 · 茶余星话|周日 · 太空探索

翻译:余路汉

校对:酥油饼

审核:牧夫天文校对组

美编:张少岩

后台:李子琦

原文链接:https://sorae.info/astronomy/20250208-hh30.html

这是“金牛座”方向大约477光年处的摇篮恒星“HH 30”的样子。以中央的暗线为分界线,像青白色雨伞和红色柱子一样的结构上下对称展开,构成了复杂的结构。

【▲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的近红外线相机(NIRCam)和中红外仪器(MIRI)所观测到的摇篮恒星“HH 30”(Credit: ESA/Webb, NASA & CSA, Tazaki et al.)】

这个图像是由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的近红外线相机(NIRCam)和中红外仪器(MIRI)所取得的数据制作而成。韦布太空望远镜主要是通过红外线的波段来进行观测,公开发表的图像的颜色则是由观测时使用的透镜着色。

负责多波段观测的韦布太空望远镜捕

捉到了HH 30的各种结构

据公开图像的欧洲航天局(ESA)称,刚诞生不久的HH30,被称为原行星盘的圆盘结构的气体和尘埃以及喷出的盘风所包围。因为位置关系,从地球看原行星盘是横着的,而且富含尘埃的圆盘会遮挡光线,所以在图像上看起来像直线状的阴影。

像红色柱子一样结构的是HH 30的双向喷流(被绞细的高速气体流),在冲击波的作用下被观测为发光的赫比格-哈罗天体(※)。HH 30本身不可见,但它位于这喷流的根部。此外,蓝白色伞状结构对应于尘埃微粒(微米大小)的分布。

※…赫比格-哈罗(Herbig-Haro)天体:摇篮恒星周围的明亮星云状天体。年轻的恒星在吸收周围物质成长的同时,也会以星风和喷射的形式使气体流出,流出的气体与周围的气体和尘埃发生碰撞,形成冲击波。被撞击的物质会激发并发射光,而这种光被认为是赫比格-哈罗天体。

最近,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的田崎亮助教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韦布太空望远镜和智利电波望远镜群“阿尔玛望远镜(ALMA)”取得的HH30观测数据,发表了研究成果。下面的图片展示了韦布太空望远镜、阿尔玛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的HH 30观测数据(右侧的大图像与开头刊登的相同)。


【▲用各种望远镜观测到的摇篮恒星“HH 30”。左上:哈勃太空望远镜(HST)的可见光;中央上: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的近红外线;左下:韦布太空望远镜的中间红外线;中央下:阿尔玛太空望远镜(ALMA)的毫米波观测结果。右边的和开头的图片一样(Credit: ESA/Webb, NASA & CSA, ESA/Hubble, ALMA (ESO/NAOJ/NRAO))】

使用无线电波(毫米波和亚毫米波)进行观测的阿尔玛望远镜的数据描绘出的直线文字显示了聚集在圆盘中心表面的尘埃大粒子(毫米大小)的分布。

此外,韦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还捕捉到了各种各样的结构,如喷流附带的圆锥形外流(气流)和原行星盘表面的螺旋状结构。


【▲ 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的近红外热像仪(NIRCam)和中红外热像仪(MIRI)观测到的摇篮恒星HH 30(英文注释版本)Credit: ESA/Webb, NASA & CSA, Tazaki et al.)】

通过结合这些多波段的观测数据,研究人员能够揭示成长到毫米大小的尘埃颗粒是如何移动到原行星盘内部并最终沉淀形成薄层。行星的形成过程中,这种狭窄密集的尘埃层级非常重要,尘埃聚集在一起成长为小石头、岩石、微行星,最终诞生了行星。

韦布太空望远镜对其他原行星盘的观测表明,有些情况下原行星盘没有沉淀毫米大小的粒子。研究人员以不同天体差异的起源、固体微粒的性质和沉淀过程为模型,并进行详细研究,有望进一步研究形成行星的微行星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形成的。

用各种波段观测的望远镜共同合作取得成果的多波段天文学,让人感受到了团队合作所产生的力量!韦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第一幅图像由ESA于2025年2月4日公布,名为“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的本月图像”。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挪威上空的蜂鸟极光
影像提供与版权: Mickael Coulon

谢谢阅读

责任编辑:甘林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