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跟誓言,往往会紧紧地绑在一起的。

爱情上脑的时候,我们容易做出许多无法完成的许诺。

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数都不再信神,也不再相信赌咒发誓,不过在古人那里,发誓仍然具有着极大的魔力。

对生者发誓倒也罢了,倘若是对死者发誓,往往还会有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这篇《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就是一个头脑一热对死者发誓,最后应誓的惨烈故事。

燕山的灯节

今天我们说起宋徽宗时期的北宋,大家往往会想到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宋江方腊作乱,外面还和西夏和辽开战,最后被金兵入寇打到了东京城下。

但对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东京官员和商户来说,那是一个繁荣的盛世。

每年的正月十四,宋徽宗就会去看元宵灯会,他的车驾看完之后,就是东京观灯,熙熙攘攘,一定要折腾到正月十六才结束,在这两天里,东京市民有好几次机会能够直接看到皇帝、贵妃和各种皇家的排场。


没有合适的宋朝,找个唐朝凑合看吧。

“就跟看神仙差不多。”当时的人们都是这么想的。

靖康之耻,北宋被金兵灭亡,已经变成太上皇的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都被掳走,关到了今天的黑龙江一带,嫔妃、公主、贵妇、小姐们则被分给女真的将领和贵族为妻做妾,宫女们则沦为奴婢。

国家亡了,东京的元宵节,再也没有了。

白头宫女谈论玄宗,是当年的威武;曾经的汴梁官民怀念徽宗,想念的是曾经的繁华。

金朝把都城迁到了中都,当时的人也称之为“燕山”,就是今天的北京,这里有许多被掳来的、过来做生意的东京人,每年的正月十五,燕山也会大办灯会,那一天,所有流落在燕山的东京人,都会越发怀念徽宗时候的东京。

这一年的元宵节,有个叫杨思温的人在燕山看灯,他曾经是肃王府的使臣,靖康年间被掳到燕山,碰巧他姨夫在这里开客栈,他就此地生活下来,给人代写文书混口饭吃。

杨思温满眼看的是燕山的灯,心里想的却是汴梁的灯,走进寺院,听见寺院中的和尚是东京口音,一问是大相国寺的和尚流落在此,遇到一个眼熟的女子正在烧香,看衣着打扮,是东京人的款式。

四目相对,女子跟他交换了眼神,就匆匆离去了,那不是眉目传情,而是有事相商。

“这是谁呀?”

第二天,杨思温又想去寺院,看看能不能遇到那个眼熟的女子。

在路上遇到了一阵雷声(北京的冬天哪来的雷),正要躲雨,看见了一辆大车从西而来。

这车好排场,明明是权贵,车后面跟着许多侍女,内中有一个穿紫的女子,就是那个眼熟的女子。

这次离得近、看得清,杨思温终于想起来了,这是他嫂子!

杨思温有个极好的朋友,叫韩思厚,俩人同乡,就结拜做了兄弟,以“表兄弟”相称,郑意娘就是韩思厚的妻子,以前是乔贵妃的养女(应该就是丫鬟)。

在他乡做亡国奴的人,突然遇到了亲人,第一反应就是跟上去。

这个贵人的车驾到了秦楼,这是燕山的大酒店,就像东京城的樊楼一样。

我在《凡人动了心》里给大家拆解过一个樊楼的故事,北宋诞生了中国饮食史上最伟大的发明——炒菜,煤、炭的使用和铁锅的出现,让热炒和现点菜的酒楼成为了可能。

金的燕山,把北宋的东京有样学样,都照搬过来了。

贵人上了酒楼,杨思温跟了过去,正巧遇到了一个伙计,发现是当年樊楼大酒店的陈三,陈三认出杨思温,杨思温赶紧请陈三喝酒,托他去跟嫂子传话。

郑意娘的离散遭遇

郑意娘跟杨思温提到了自己的遭遇,当初东京城沦陷,和丈夫韩思厚乘船逃难,被金兵追上。

“箭穿篙手,刀劈艄公。”

韩思厚被敌人绑走,郑意娘被金人撒八太尉逼迫,拼死不从,被几番转卖,卖入娼家,上吊自杀了一次,被救活过来。

撒八太尉的夫人被封为韩国夫人,看郑意娘可怜,就让她跟在身边当了婢女。

“你看我的脖子上戴着围巾,就是为了遮盖脖子上的伤痕。”

“我现在是奴婢,肯定逃不掉。”

“听人说你哥哥逃了出去,到了金陵,又做了官,他以为我死了,这四年了,也没有再娶。”

“叔叔如果你有相熟的朋友去江南,请务必给你哥哥带信。”

杨思温还想着细问,一个凶神恶煞的家将拿着八棱棒出现了:

“什么人敢骚扰我们府的侍女!”

杨思温落荒而逃,一直逃到姨夫的客栈里才安下了心。

三个月之后,他再也没有机会遇到太尉府的车队,或者有机会得到嫂子的消息。这一天又来到秦楼大酒店,想找陈三聊聊天,结果陈三不在,接待他的人却也认识他。

“我是东京寓仙楼的过卖小王,您忘啦?”

也是一个流落在燕山的同乡。

“上次我过来,遇到韩国夫人的车队,你知道韩国夫人的府在什么地方吗?”

小王说:“听说就在天王寺后面。”

杨思温喝着酒,看着酒楼里那面可以写诗的墙。

“昌黎韩思厚舟发金陵,过黄天荡,因感亡妻郑氏,船中作相吊之词。”

墨迹还没有干,这是他哥哥韩思厚写的词!

他赶紧叫过来小王,问韩思厚的下落。

“听说他做了宋的使臣,在本道馆落脚。”

杨思温酒也不喝,直奔本道馆。

杨思温来到馆驿,见到了哥哥韩思厚,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共叙别情。

杨思温问:“嫂嫂安乐?”

聪明,杨思温这话有玄机,他也有点恍惚,不知道自己那天到底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中了。

“别提了,我们在船上被金兵袭击了。”

“箭穿篙手,刀劈艄公。”

这话和郑意娘说的一模一样。

杨思温这才敢相信,那天他真的见到嫂子了。

“撒八太尉逼迫你嫂子,她抢过刀来,自刎而死了。”

“哥哥您亲眼见到嫂子自杀吗?”杨思温问。

“没有,是家人周义看见,跟我说的。”韩思厚说。

“嫂子可能没有死,我元宵的时候在秦楼看见了嫂子,她在韩国夫人的侍从当中,我请陈三带了信儿给嫂子,见了一面,嫂子说哥哥在金陵做了官,而且伤心欲绝,四年都没有再娶。”杨思温说。

韩思厚也拿不准了,杨思温想了想:“我们直接去天王寺后面的韩国夫人府打探消息吧。”

天王寺非常破败,有个大宅子空无一人。

两人遇到了一个非常暴躁、不爱理人的老头子在打丝线,口音不通,不可理喻。

俩人正要走,一个东京口音的老婆婆叫住了他们。

“这是我家老头子,是个山东蛮子,没礼貌,别理他们。您有事问我吧。”老婆婆说。

老头子要制止老婆婆,老婆婆没理他。

“韩国夫人府可是在这里吗?”

“韩国夫人去年就死了,他家搬去别处,就把韩国夫人埋在花园里了。”

“死了?”

“你们要不信,我就陪你们去看看。”老婆婆说。

“官府问起来,你们不要连累我!”老头絮絮叨叨地说。

“有个郑义娘,是韩国夫人身边的侍女,您听说过吗?”韩思厚问。

老婆婆说:“啊,官人就是韩掌仪韩思厚吧,这位官人应该就是韩掌仪的结义弟弟杨思温,我听郑夫人提到过你们。撒八太尉抢来郑夫人之后,她自刎而死,韩国夫人可怜她忠贞,就火化了她的尸体,收殓埋葬在这花园当中。她虽然是死人,但和活人差不多,阴天下雨的时候,我就时常过来跟她说话,”

三人翻墙进入园中,发现了义娘在墙上写下的诗词。婆婆把韩国夫人和义娘的灵位、画像指给了韩思厚看,又告诉了他义娘的骨殖所在。

韩思厚想要带走义娘的匣子,却完全拿不动。

杨思温赶紧劝他:“迁葬也是要有礼节的,还是见了嫂子再说吧。”

男人的嘴,骗鬼的鬼

韩思厚、杨思温和老婆婆去买了祭品、香烛,入夜时分,义娘出现了。

夫妻两个抱头痛哭,老婆婆和杨思温也陪着落泪。

“我抛弃了我的命,全了你韩家的名声,但是也因此阴阳两隔。”义娘说。

老婆婆劝她坐下来谈谈迁骨的事情,大家坐下,三个活人吃了点东西,义娘只能闻闻气味。

杨思温问义娘:“那天元宵节,车后的人们,都是鬼吗?”

义娘说:“太平盛世,人鬼都是分开的,今天这种世道,人鬼才是混杂的,那天车驾后面的人,都已经是死人了。”

这句话真是戳心戳肺的,这就是宋、元、明三朝的文化人对靖康之耻的看法,一下子死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人沦为奴隶,百鬼夜行,奈何桥窄,鬼都站不下,有些鬼,就暂时在世间继续行走了。

韩思厚说:“你是为我而死的,我打算终身不娶来报答你,只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回到金陵去。”

义娘不愿意:“我当然愿意跟你走,在你附近,时时可以见到你,但是你回去一定会再娶的,那时候就会各种不方便了。”


《倩女幽魂》里的迁葬,那时候的徐克多会拍啊

概括起来就是“我是死人,不娶勿撩”。

义娘真是个清醒的女子,人不可能也不应该永远为死者守着,男人尤其不可能为妻子守着,不说传宗接代的压力,男人也将永远受到其他女子的诱惑。

杨思温也帮着哥哥劝嫂子。

义娘说:“叔叔你不知道你家哥哥的性子吗?以前我活着的时候,他就有点风流成性不老实。”

杨思温赶紧帮哥哥做保证:“嫂子你别这么说,你看我哥都守了四年了,他已经变了。”

确实有很多人会变,经历过靖康之乱这样的大变乱,许多人都会变得面目全非,杨思温独在异乡,是最明白的,遗憾的是,韩思厚和他完全不一样。

夫人向二人道:“谢叔叔如此苦苦相劝,若我夫果不昧心,愿以一言为誓,即当从命。”

这是义娘的最后一次劝退。

我们看《聊斋志异》的许多故事,娶了鬼妻和狐狸妻的许多男主角,如果生不出孩子,这些贤妻都会给男人纳妾生子,特别贤德。

义娘和他们不一样,我们不能责备义娘,因为义娘已经拿了一条命给韩思厚了。

一个已经死了的女人,如果男人要负心再娶,她是完全没有办法来制衡他的,只有这誓言,可以让他稍微收敛。

思厚以酒沥地为誓:“若负前言,在路盗贼杀戮,在水巨浪覆舟。”

义娘化作一阵风消失了,兄弟俩和老婆婆再去提骨殖匣子,就能拿动了。韩思厚拿钱感谢了老婆婆和杨思温,带着亡妻的匣子同回金陵。

女道士和负心郎

韩思厚在途中遇到了旧仆人周义,周义供奉着主母郑夫人的神位。

韩思厚告诉周义妻子显灵的事情,周义听说夫人迁葬的事情,非常欣慰。

韩思厚让周义把妻子的骨殖埋葬在金陵城外一个也叫燕山的地方,让周义负责守坟,每三天就要去坟前探望一次,还听了两个同事的劝,让他找土星观观主刘金坛来做法事,追荐郑夫人。

刘金坛是个女道士。

刘金坛是个风流俊俏的女道士。

刘金坛是丈夫原本是个官员,也是死在了靖康之乱当中,她自己流落到了金陵,出家做了道姑。


韩思厚走进刘金坛的房间,看这摆设、这装饰,又看了刘金坛写的诗词。

这女人有思凡的意思。

韩思厚是个官儿,条件很不错,刘金坛如果要回到官太太的生活,这也是最好的机会!

还做什么追荐!做什么功德!你就是功德!


俩人就在道观里好上了。

韩思厚的两个同事发现了这件事,就劝韩思厚说:“毕竟是道士,往来不便,不如让她还俗,娶过门来比较好。”

韩思厚居然真的答应了。

这娶了新人,旧人自然就丢在了一边。

周义发现主人好几天不来主母坟前,决定过去看看,一进家就发现韩思厚娶了新夫人。

周义大哭了起来:

“官人,你好负义!”

按说一个仆人,没有问责家主的道理,但这不是太平岁月,周义也是鬼门关边上走过一道,亲眼看见夫人自刎惨烈景象的人,他的问责有道理。

韩思厚让身边的下人们把周义揍出门去。

周义回到了看坟的住处,梦见了郑夫人问他韩思厚的住处,他说完地址,就惊醒了。

郑夫人要去讨个说法。

那一夜,刘金坛的嘴里发出郑义娘的声音。

“你忒煞亏我,还我命来!”

韩思厚害怕了,苦苦哀求。

郑义娘用刘金坛的手,啪啪啪打她的嘴巴子。

韩思厚赶紧去找道士朱老道,要收前妻的鬼魂。

朱老道一看就明白了:男人亏心了。

“这事儿得劝,”朱老道说,“不能收。”

义娘告诉老道在燕山发生的事,老道也只能劝她接受超度,早点放下这个人间,义娘闹累了,就告退了。

韩思厚对刘金坛反复被附体这件事非常头疼,就想尽快解决问题,老道说,只有挖开义娘的坟墓,把尸骨扔进江中。

韩思厚真的这么做了!刘金坛也真的不再中邪,平平安安。

冯梦龙在这里也忍无可忍,说了一句:

“恁地时,负心的无天理报应,岂有此理!”


几年过去之后,韩思厚带着刘金坛坐船在江上,突然听见船上有人在唱歌。

歌词是当年义娘写在韩国夫人宅墙上的那一首。

他赶紧叫过来那个船夫,问他从哪里听来的歌。

“这是从金国燕山传过来的词,据说是一个老婆婆抄录出来的,说的是郑夫人贞烈而死,她的官人从北国接回尸骨,歌颂了他们令人羡慕的爱情……”

韩思厚一下子就想起了当年的情景。

犹如万刀攒心,他的眼泪哗就下来了。

可惜,晚了。

江上风浪大起,船工大声叫嚷着,说夫人落水了。

一个头顶罗帕的女子把刘金坛拽下了江里。

韩思厚想要救人,却看见了义娘……

义娘,中国的复仇女神美狄亚,把情敌和负心郎一起拉入了江心,江面重新平静了下来。

故事说完了,是一个三输结局。

义娘不做什么成人之美之类的卑微的事,她只是以直报怨,循名责实。

我为你死了,我死后只想安安静静待在远处;

你又一次选择了我,又立下重誓,那就要好好守着;

你负了我,我也没有要你的命,你至少要跟我取个商量;

你把事情做绝,就不要怪自己会应誓了。

韩思厚也是肉欲上脑的典范,情深意切写了好多诗词,杨思温、老婆婆和周义,都在帮他,他甚至见了死者显灵的神迹,最后把义娘带回来,求仁得仁。

但他却最终辜负了这么多人的好意和真心,把女道士娶回了家。

人间自有真情在,欲望比情还能耐

这个故事还有一点也很有意思,那就是靖康之耻给宋人带来的精神创伤,从韩思厚到刘金坛,东京人家家都有人死于这场巨祸,杨思温对燕山的那种已经定居下来,又难免不适排斥的情绪,都是非常真实的记录。

南渡的士大夫和难民们对江南也是各种不适应,比如长江。

看见有人沉了船,觉得大自然变幻莫测太可怕了,那就编出一个故事,觉得是船上的人亏了心,应了誓,而不是天地不仁。这也是南渡的北方宋人的真实念头。

对今天的我们,也有不少的参考意义——

真情是个好东西,但它往往难以久长,不要高估自己的定力,也不要轻易赌咒发誓。

以及,做人要留一线,不能太狠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