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崇明岛上的正月半,有个名为“掼火球”的传统习俗,就是边掼舞火球,边高喊“田财田财,吾俚发财”,向俗称“田公公”的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这是 古来崇明人对丰收的期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诚如《民俗上海·崇明卷》所说的“火把照耀田头,希望获得丰收”。
正月半掼火球,可以说是人无我有,堪称崇明闹元宵的“特别节目”。操办这玩意儿的,大都是青少年。
过了大年初五,男小囡开始忙碌起来,翻箱倒柜寻找铁皮筒,圆的最好,方的也可以,高约十五公分、直径十公分许的最合适。拿起榔头、钉子,叮叮当当敲了起来,在筒壁上凿出蜂窝般的风眼,再在筒口装上铅丝拎攀,火球筒算是做好了。也有家长代劳的,小囡侧头侧颈看着,整个程序牢记心间,到明年此时就可自己动手了。
再就是准备掼火球用的燃料,把玉米棒芯扳断,又把平时积累的木柴树枝斩成小块,晒干了保藏起来。
扳着指头计算日程,终于盼来了正月半。太阳刚下山,便已吃好了夜饭——兜财馄饨,饭碗一放去“引火”,将灶膛里烧着的木炭放进火球筒底部,上加玉米棒芯,再加小木块。“走啊,掼火球去啦!”兴高采烈喊着走出家门。
玉兔东升,银光普照,小伙伴们嘻嘻哈哈,边走边晃荡着火球筒,借助风眼里气流的进出,玉米棒芯与小木块先后着火了。
《崇明县志•风俗•元宵》:“掼火球,照田财。”火光照耀田头,祈求庄稼好发财多,所以都到自家田里掼的。你看他们摆开架势,用劲掼,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呼呼”声响中,火球旋转,又都边掼边喊:“田财田财,吾俚发财,棉花萝朵像鹅蛋大,稻箩堆勒像青山大。”还有的喊:“田财田财,吾俚发财,稻穗头像牛尾巴,玉米股头尺把长。”这几句,属上下百沙通行的版本,诚如崇明竹枝词《照田财》中的形象写照:“……稻如牛尾花如蛋,口口声声要发财。”
掼了一阵火势小了时,添一把木块进火球筒。都是事先备足了的,随带来了田头,好掼个刹念。
家长、弟妹、邻居不期而集观看掼火球,叫好声、助威声、欢笑声此起彼落,还有的跟着“田财田财,吾俚发财”,热闹得不得了。
掼火球的人使尽浑身解数大显神通。时而掼成“○”形,时而掼或“∞”形,时而掼成“8”形;时而在正面转圈,时而在侧面飞舞,时而在头顶盘旋,时而四面开花,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其间,又有比赛式的表演。如链球运动那样,发力掼转,突然脱手,火球腾空而起,上升再上升,到顶后,又如流星般下落,着地时“哐啷”声响,火花四溅婉若烟花迸开。这边火球刚落地,那边火球又升空,此起彼落,上窜下降,煞是好看。
又有临近的火球手相约,比试谁掼得高。“一二三”口令声中,几只火球同时飞窜夜空,犹如天女散花,又拖着火红的尾巴争先恐后降落,引来阵阵暄呼声,欢乐热烈气氛达于极点!
文字:陆茂清
视频:黄汝钰、施钮辰
编辑:李琳
责编:李琳、焦倩倩
给我点赞和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