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鐵西區的李子

春节假期结束刚上班,所有车企都在面对同一个抉择:要不要接入DeepSeek?

几乎所有叫得出名字的大厂车企都已经完成了DeepSeek的接入。相比于华为刚刚进入汽车领域时各个车企针对合作的谨慎态度,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

DeepSeek毕竟还是个很小的团队,更不要说它们完全不具备硬件能力,目前看来众车企的合作方式都是将其接入自己开发的AI助手,完善语音与智能座舱的交互性能,因此当下的一切合作都是纯粹的赋能,车企高兴都来不及。

相较于大厂的快速跟进,新造车显得谨慎了很多。

头部梯队当中除了零跑已进行部署之外,蔚小理米鸿目前都尚未接入,也没有官宣响应计划。考虑到这几家公司都有很深的科技公司的底色,当下的状态并不让人意外,比如李想就在不久前沉寂许久后再度走到台前、着重宣布了AI化战略。不是DeepSeek不够好,是蔚小理米鸿本就有各自计划。

清晰的原因之下,或许还存在一些更底层的想法。这其中华为的动作尤其值得研究。鸿蒙智行仍在观望,而华为的AI助手小艺已经在几天前官宣接入DeepSeek,同一阵营下,不同板块的决定不一样。

目前能够想到的原因就是:华为小艺接入DeepSeek与众多车企接入DeepSeek的初衷一样,接受赋能,而蔚小理米鸿或许有不同看法,因为手机是成熟的智能硬件,而汽车作为智能硬件,待开发的潜力要远远大得多,在以AI为基础科技的新硬件时代,未来汽车的最终形态都难以想象。


来自《芬奇》

不妨以互联网为例来试着理解当下AI的进程。粗糙地划分一下互联网的产品化进程——

互联网最初的成熟产品是门户网站和IE浏览器;

之后是搜索引擎;

之后是Facebook那样的封闭社区,它们自成一个世界,不注册就无法查看完整内容,到了这一步,互联网原本的定义——完全的开放沟通——已经被破坏了;

然后就是iPhone,看起来我们花钱买的是手机,其实我们买的是互联网的使用方式,并且到了这一步,苹果公司对互联网定义的破坏也是最纯粹的,它给我们的是经过筛选过的互联网(比如App Store)。

以AI来类比互联网:DeepSeek类似浏览器(如Chrome、Safari),是我们接触AI的最初媒介,是认识和使用AI的入门工具;汽车的最终使命是扮演AI时代的iPhone,要把AI打包融合成硬件产品,它对AI的呈现必然会有所取舍。

更显著的、肉眼可见的区别是,DeepSeek和ChatGPT是我们现在已经在使用的工具,它已经是个完整的产品了,我们可以定义它;而AI汽车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

影视剧里的确已经有很成熟的想象产物了,《霹雳游侠》么,一台人格化的汽车,能跟人聊天,能自动驾驶,能基于车内功能提供服务。但那终究只是影视剧的幻想,而影视剧的幻想与现实科技产品几乎总是大相径庭,没有任何一部旧时代的科幻作品提出过与当下哪怕接近的假象。

即便DeepSeek自己,面对这样的问题也只能提出十分模糊的假设:

从“功能叠加”到“体验重构”:当前车企对AI的应用仍集中在语音助手、内容生成等基础功能,未来需向“主动服务”(如基于用户习惯预判需求)和“全场景连贯交互”突破。(本段内容来自DeepSeek)

AI汽车有无限种可能,它将来可能会是任何形态。变形金刚参数图片)?谁敢确定绝对不行呢。因此当下的任何一个决策都必然对未来产生难以估量的蝴蝶效应,接入DeepSeek可能引发一场突飞猛进,也可能导致三体式的进化封印,同样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发现它变成了特洛伊木马。

最现实的担忧立刻就能列举出来,上个月底,网络安全公司Wiz一项研究结果显示,DeepSeek一个包含大量敏感隐私信息的数据库,而这个数据库处于可以公开访问的状态。DeepSeek拥有让人惊叹的技术团队,但它毕竟仍是一个小团队,难免会在一些细节上有不成熟之处。你我的数据泄露或许没什么大不了——毕竟早被各大巨头扒成平原裸奔形态了——但巨头自身的数据安全,它们再怎么小心都不会让人意外。


截图自「硅谷101」的B站视频

接受当下的赋能是明智之举,慎重决策也绝非杞人忧天。

写到这里,我问了DeepSeek一个问题:你最期待和哪家车企合作?事实证明AI绝不仅仅只有智商,情商也同样很高。DeepSeek列出了一份长长的名单,还进行了分类,就以这份名单作为结尾吧:

1. 造车新势力:小鹏、理想、蔚来;

2. 特斯拉(假设性探讨);

3. 国际品牌:丰田、大众;

4. 跨界玩家:华为、小米;

5. 商用车与特种车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