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太多别慌!6个妙方帮您解决出汗烦恼

出汗这事儿啊,从古代开始,很多医家就特别重视,好多医书里都有相关论述呢。有一种说法叫“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可见津液对身体很重要。

所以啊,要是出汗比较多,咱们得仔细分析原因,再想办法解决。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说说解决出汗多的六个方法。

固表止汗法

有一种出汗叫自汗,通常是气虚导致的。比如说,有的人全身都出汗,哪怕坐着不动也会出,稍微动一下就更厉害了,甚至能把衣服都浸湿,脸色白白的,脉象又虚又细。这是因为气虚了,卫外的功能不行,津液也就守不住,汗就自己往外跑啦。

有个叫《世医得效方》的书里提到了玉屏风散,这是治疗表虚自汗常用的方子。这里面重用了黄芪,黄芪能补气,让气旺盛起来,表也就固住了,汗自然就止住了。

滋阴敛汗法

还有一种出汗叫盗汗,大多是因为阴虚。像有的人脸色潮红,心里烦躁,感觉身体里像有火在烧,舌头红红的,津液很少,脉摸起来又细又快。晚上睡觉的时候出汗,一醒来就不出了,就好像睡觉的时候被偷了一样。因为出汗,衣服、被子都黏糊糊的,而且毛孔张开后,很容易受到外邪入侵,引发其他疾病。白天呢,整个人精神不好,老是想睡觉,记忆力也下降了,工作都受影响。

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47岁的男性,夜间盗汗已经七八年了,每到夜里三点左右就开始盗汗,下身出汗特别多,能把被子都湿透,然后就醒了,只能坐着等到天亮。白天就头晕目眩,没精神。他之前吃了好多药都没效果,都失去信心了。

第一次看他的时候,人很消瘦,舌头红红的,舌苔薄薄的,有点黄腻,脉摸起来弦小。汗是津液变的,正常情况下应该回到身体里。他阴虚了,就不能把汗收住,所以晚上会出汗。从舌苔和脉象看,已经有内热的迹象了。

治疗就用滋阴敛汗的方法:用了当归12克,黄芪15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黄连3克,黄芩6克,黄柏6克,夜交藤30克,浮小麦15克。

吃了4剂药后,夜间盗汗提前2个小时就不出了,出汗的程度也减轻了。药有效果,就不用改方子了。又加了牛膝15克,桔梗5克,让津液能在身体里上下流通。再吃14剂后,盗汗明显减少了,晚上睡觉安稳了,人也精神舒畅了。后来继续吃这个方子,稍微调整了一下,吃了半个月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效果很好,每晚能睡7个小时,也不再受盗汗的困扰了。

需要注意的是,有个叫当归六黄汤的药对阴虚盗汗效果不错,但如果津液大量流失,阴虚到没力气了,就不能用这个药里的芩、连、柏,因为太苦寒了,会伤胃,还会让津液更干。

调和营卫法

汗是心之液,营气和卫气要是调和得好,汗孔就能正常开合。要是卫气在外面守不住,营气在里面也守不住,汗就会往外泄。这时候就得调和营卫,桂枝汤就是治疗出汗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我治疗过一个34岁的人,他产后受寒了,还自己在密室里用熏蒸法治疗,结果把毛孔都弄开了,整天出汗不止。白天出汗怕风,稍微有点风,后背就冷得疼得更厉害了;晚上睡觉一闭眼,汗出得更多。脉摸起来沉细,舌头淡红,苔薄白。这是因为产后血虚,毛孔又开了,卫气不能在外面保护身体,营气也不能在身体里守着,营卫失调了。

按照相关理论:“……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就给他用了桂枝3克,白芍15克,大枣10只,炙甘草4.5克,黄芪20克,酸枣仁9克,穞豆衣9克,牡蛎(先煎)30克,龙骨(先煎)30克,麻黄根6克。

这里面桂枝汤能调和营卫;枣仁、龙牡可以养心敛汗;黄芪、麻黄根能固表止汗;穞豆衣能养肝血,组合起来就是守住营气、收敛津液的方子。吃了4剂药后,汗就少了很多。继续用这个方子调整后就好了。

除湿止汗法

自汗不一定只是气虚,盗汗也不一定只是阴虚,湿邪也可能让汗往外排。有个说法叫“阳明湿胜自汗”,说的是阳明胃土被湿困住了,如果不把湿邪去掉,就会出汗。湿和汗都是阴邪,刚开始可能是因为体内有热,出汗很多,但汗出多了会伤阳气,最后可能变成寒证,引发其他变化。还制订了“调卫汤”来治疗湿胜自汗。

我治疗过一个因为胃里湿热熏蒸导致出汗的病例,很有启发,给大家说说。

他的脉摸起来濡细模糊,舌苔薄白,中间有点黄,还黏腻。稍微动一下就出汗。这是因为汗是心液,本来应该好好收藏的。但现在身体里的湿太多了,还喜欢喝酒,酒性温热,导致胃里的湿热熏蒸,逼着汗往外排。汗出太多,这种情况不属于自汗盗汗的范畴。

如果用补阳、固表、益气的方法,湿就排不出去;要是用收敛、滋阴、补肾的方法,湿又会滞留在身体里,这两种方法都可能引发其他问题。治疗出汗的方法,就是要祛除热邪,不让它熏蒸身体,还要引导湿热往下走,让它在膀胱里排出去,这样不用止汗,汗自然就不出了。用的方子是地骨皮桂枝煎,再加上滑石、茯苓、泽泻、猪苓、枇杷叶、浮小麦。

最近还有肝炎后盗汗的病例,一开始用养阴敛汗的方法,结果盗汗更严重了,后来辨证发现是湿遏热伏,改用茵陈四苓加大黄黄柏治疗后就好了。

这种出汗的情况,虽然经常在晚上出现,但不能当成盗汗来用滋腻的药,不然会让体内的郁热更严重,湿也会更郁滞,汗就会出得更多。

助阳敛汗法

出汗太多可能会伤阳气,特别是在疾病后期,有的人会出汗、手脚冷、怕冷、身体凉、汗也是凉的,还不口渴,喜欢吃热的东西,嘴里没味,呼吸急促,脉摸起来浮数而且芤。

一般在一些比较严重的病症患者身上能看到这些症状,这是阳气快要脱失或者已经要亡失的表现,是很危险的。

这时候要赶紧用一些大温大补的药来助阳敛汗,扶正固脱,汗收住了,阳气就有了依靠,就能慢慢恢复。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这样的病例。

有个27岁的人,得了大动脉炎,用激素治疗。后来来月经后就停经了。再来看病的时候,脸像个满月,背像水牛背,脸色虽然红,但舌头淡,脉又细又弱,稍微动一下就气急,好像有戴阳的症状,经常出汗,而且出汗越来越多。她得病已经两年多了,长期用激素让正气不足了,老是感觉肚脐以下冷,有时候出汗止不住,胸口烦闷,脸发烫,大便稀,一天两三次。

下焦的火是先天的元阳,藏在命门里能让全身温暖。如果火不回到原来的地方,元阳就会往上跑,所以会脸红、胸闷、脉细弱、舌头淡。之前用温命门的方法治疗后,出汗稍微少了一点,泄泻也止住了一些,这就更能证明诊断是对的。胸闷烦热的时候,不能用寒凉的药,不然阳气会被遏制,更难受。

有个老先生治疗火不归原就用过类似的方法。用的方子是附子(先煎)5克,党参12克,龙牡(先煎)各15克,山药15克,生杭芍9克,怀牛膝9克,茯苓6克,天冬15克,生地12克。其中杭芍能帮助参附,把元阳收回来。吃了4剂药后,出汗就减少了。

清热止汗法

夏天的时候或者运动后出汗,是人体通过汗液来调节体温,保持恒温的正常现象。但如果出汗停不下来,或者得了热性病出很多汗,就得赶紧止汗,不然汗出太多会损耗津液,损伤正气,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白虎汤是治疗热性病的著名方剂,它治疗的四大主症里就有大汗出。临床上对于因为热邪导致出汗不止的情况,用白虎汤效果特别好。

另外,根据汗和血是同源的理论,如果得了热性病,有实热的症状,没有大汗但是流鼻血了,这是因为热邪逼迫血液往外流,这种情况叫“红汗”,用白虎汤治疗也能好。

有个7岁的孩子,得了大热病,特别渴,鼻子出血止不住,脉摸起来洪大而且芤。给他用了白虎加人参汤,吃了一剂鼻血就止住了。再吃一剂,加上麦冬、竹叶,病就好了。

出汗这个事儿啊,名称有很多种。

按照出汗的性质分,有油汗、水汗、黄汗、冷汗;

按照部位分,有头汗、额汗、手足汗、全身汗、局部汗、半身汗、阴囊汗、腋汗;

按照脏腑分,有心汗、肝汗、肺汗、脾汗、胃汗、肾汗;

按照出汗的形状分,有战汗、自汗、盗汗等等。

治疗方法呢,除了上面说的六种,还有和解法、泻下法、补益法、逐水法、活血法以及汗证的外治法等等。

出汗这个事儿虽然情况比较复杂,但首先要分辨清楚原因,再想办法解决。只要方法得当,出汗的问题自然就能好。

温馨提示:出汗问题较为复杂,如有相关困扰,请寻求专业帮助,切勿盲目用药。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