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路灯安装现场。
正月初十的清晨,古交市常安乡麻家口村像是蒙着一层薄纱。天还没有完全亮起来,村民们已开始忙碌,或推着小车,或扛着编织袋,或手提大塑料桶,纷纷向村南头的豆腐坊赶去。
豆腐坊内热气腾腾,蒸汽如棉花般悬在屋顶。麻家口村党支部书记申宇维在机器旁忙个不停,时而查看指示表,时而加水,时而加料。
村民们陆陆续续赶来,片刻工夫,装黄豆的大桶已排到了豆腐坊门外。申宇维随手抓起水桶里的黄豆查看:“黄豆得提前一天泡好,不然豆腐做不好,黄豆也浪费了。”
身上的深蓝色外衣沾满了白渍,脚下踩着湿鞋,一双手因长时间泡在水中起了褶皱,申宇维查看火候,一声吆喝。大家立刻动了起来,将制好的豆浆放到方形筐内滤水。
“我也是‘半路出家’,制作豆腐的技术全是从网上学的。”申宇维说,2022年,村里申报了建设集体经济豆腐加工坊,现在他先学着给村民们加工豆腐,过段时间,将豆腐坊承包出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能增加村集体收入。
1981年出生的申宇维,是土生土长的麻家口村人,自2015年进入村委会工作以来,已近十年。在他的带领下,麻家口村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发展集体经济,促进村民的增产增收。
上午10时许,申宇维的手机响起,补购的几盏太阳能路灯到货了。他随即叫上村委会副主任郝有财前去验货、安装。几天前,他们便开始着手太阳能路灯的安装工作。“一开始计划安装35盏,但后来发现还有需要,就又增加了几盏。”申宇维说,4个月前,他就有了为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的计划,选定产品后,还特意先买了一盏试用,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开始大规模订购安装。
“申书记太能省了,能自己干就绝不花钱雇人。”郝有财笑着调侃道,自开始安装太阳能路灯以来,他和申宇维成了名副其实的安装工,选址、打孔、装灯等全流程操作下来,他的技能增长了不少。
“雇人支出较大,自己干省下的钱,可以用来为村民办理其他事情。”申宇维常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小小的一盏路灯,点亮的是黑暗的街巷,温暖的是村民的心。”这是村民申四新在麻家口村微信群里留下的评语。
临近中午,麻家口村日间照料中心飘起了饭菜香味,几位老人相约来到这里吃午饭。日间照料中心特意准备了年糕和猪肉大烩菜。“大师傅”张春林说,每天都有30多位老人来此就餐。由于村里人爱吃土豆,他们就围绕土豆变着花样做出土豆饼、拨烂子、磨疙瘩、搓鱼鱼等特色饭菜,每天不重样,让大家都吃得满意。“人们都说申书记会省钱,但在日间照料中心的投入上,他从不吝啬,就怕大家吃不好。”张春林感慨道。
“快来家里坐坐,这是刚买来的干果,尝尝好不好。”下午,村民闫凡弟从古交市区采购年货回村时,看到申宇维,便连忙拉着他的手,热情邀请他到家里聊聊。在闫凡弟眼里,申宇维就像是村里的“救火队员”,大事小情只要找他就能解决。“前不久,家里的空气能供暖设备出了问题,我向村委会反映,申书记立即带着人来家里排查,最终硬是用电吹风将冰冻的管道烤通。”
10年前,申宇维萌生了回村发展的想法,希望能用行动改变家乡的面貌。他辞职回村后,先后引进了青薯9号马铃薯、黑小米、晋谷21号小米等品种以及黑糯玉米、甜糯玉米等多个新品种,进行实验示范种植。同时,他自费购买适合小地块种植的谷子精量播种机、玉米播种覆膜一体机等设备,免费为村民提供服务。他还自学开网店,帮助村民销售小米。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的种植热情被逐渐点燃。特别是马铃薯新品种的推广,使得原先亩产不足1000公斤的土地,产量超过了1750公斤。
“过了年,我们准备进行路边绿化、步道铺设、修建排水渠、整治村容村貌……将麻家口村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申宇维对村里的发展自信满满。
夜幕降临,路灯依次亮起,照亮了村庄,也照亮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新的一年里,麻家口村有着无限的憧憬和希望。记者 刘志刚 文/摄
#乡村振兴看太原#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