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年年,又是一年元宵至。南京秦淮河畔华灯绽放,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再现“十里秦淮灯火灿”盛景……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灯节,是很多小说中的重要节日,名著《红楼梦》也不例外。“于是入门,太监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着元春下舆。只见苑内各色花灯熌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灯匾,写着:‘体仁沐德’四个字。元春入室更衣,复出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宵佳节,贾元春回府省亲,贾府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灯火与乐声交织,描绘出《红楼梦》梦幻的繁华巅峰。
邵丹 摄
赏灯、放烟花是“上元节”的必备节目。《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童年时代成长于南京,《红楼梦》中出现多次的灯彩、灯会与秦淮灯彩是否有一定的关联?近日,记者专访了南京文化学者、江苏省红楼梦学会副主席、原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高安宁,他自小喜读《红楼梦》,“至今已读了五六十年”。谈及《红楼梦》与南京的渊源,他一下打开了话匣:“小时候读《红楼梦》觉得很亲切,因为作品里反复地写到南京的人、南京的事;长大后读《红楼梦》才知道,金陵是作者曹雪芹的根,是《红楼梦》的根。换言之,书中所写金陵民俗文化正是曹雪芹乡愁的产物,《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里蕴含着曹雪芹浓浓的乡愁。”
灯彩缤纷,点亮红楼一梦
花灯,是《红楼梦》隆重节点最重要的见证,对此作者曹雪芹都会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元春省亲的元宵节,大观园变成了“灯的海洋”,简直就是一场宏大的“灯展”:“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可见数量之多;“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可见材质之精;“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可见样式繁多。
秦淮灯彩种类丰富,题材多样:有关于民俗文化的,有“年年有鱼”(鱼灯)、“和合美满”(荷花灯)、“麒麟送子”“刘海戏蟾”“嫦娥奔月”“龙凤呈祥”“百鸟朝凤”“哪吒闹海”“三星高照”等;有关儒学文化的,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读易”“孔融让梨”“韦编三绝”等;有关科举文化的,有“连中三元”“鲤鱼跳龙门”“独占鳌头”“蟾宫折桂”等;有关成语故事的,有“画龙点睛”“入木三分”“渐入佳境”“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等;还有传统的十二生肖和现代题材的灯彩。“秦淮灯彩的最大特色,就是充分利用秦淮和南京历史文化的特色资源,以此为题材扎制灯彩,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文化氛围,体现本地区历史文化的精彩,以及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安宁认为。
《红楼梦》具体提及的花灯有:“水晶玻璃风灯”“绸绫纸绢花灯”“螺蚌羽毛灯”“灯匾”和挂在树上的气氛灯……“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人人语笑喧阗,花灯争辉。“曹雪芹生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家住大行宫利济巷,南京的秦淮灯会、秦淮灯彩被他艺术化地‘搬进’《红楼梦》的重要情节里。”在高安宁看来,“秦淮灯会和灯彩正是《红楼梦》里的魅力乡愁。”
除了灯彩,高安宁列举了《红楼梦》里描写的很多四季民俗也与南京民俗“一模一样”。比如,书里写到春节临近时的送灶、大扫除、贴春联、祭祖、吃年夜饭、拜年、给压岁钱、喝年酒、喝年茶,以及社火元宵灯会;其他四时民俗还有斗草、放风筝、端午佩戴香囊、逮蛐蛐、中秋赏月、深秋咏菊、冬至消寒会、食腊八粥等等。
邵丹 摄
传承1700年,秦淮灯彩甲天下
六朝灯火满市井,秦淮灯彩甲天下。秦淮灯会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有1700多年,它承载了无数人的美好记忆,也见证了南京的沧桑变迁。
对于秦淮灯彩的发展历程,高安宁稔熟于心,他告诉记者,从三国孙吴时期的扎灯供佛,到东晋时家住乌衣巷的王导、谢安丞相府邸的张灯结彩,从唐朝秦淮河畔出现灯市灯会,到北宋秦淮元宵节竞猜灯谜,再到明初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盛况,秦淮灯会和灯彩十分繁盛。特别是明朝初期,秦淮河畔的灯会从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南京城内家家挂灯,户户走桥。据明末清初的《板桥杂记》记载: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清末至民国,笪桥、夫子庙、秦淮河一带灯会、灯市观者如云。如今,秦淮灯会、秦淮灯彩双双入选国家级非遗,秦淮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灯彩)之乡。
与《红楼梦》同时代,明清时期灯彩的发展情况如何?
明清时秦淮灯彩品种繁多,在全国首屈一指。这一时期,秦淮灯彩品种已出现了虎灯、蛤蟆灯、鱼灯、虾灯、蟹灯、荷花灯、菱灯、藕灯等百十个品种。明代著名的《南都繁会图》里有“鳌山灯”,同时代《上元灯彩图》更是描绘了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盛景,有各种花卉灯、动物灯等数十种。“这些与城南市井繁华融合在一起,共同组合成一道明代南京文化繁荣、商贸兴旺、市民休闲的图景。”高安宁介绍。
清代秦淮灯彩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据《金陵岁时记》载:有用明角制作三星、八仙、聚宝盆、皮球、西瓜、草虫、金鱼诸灯皆惟妙惟肖,令人称绝。不少为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题材也在灯彩中有丰富的展现。
清至民国的秦淮灯会盛况也有诸多史料可证。据清中晚期的甘熙《白下琐言》记载:“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火花树之冠,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清末《金陵赋注》记载:“笪桥旧有灯市,曼(蔓)延于评事街,比岁稍寥落。而县学文庙(夫子庙)称盛焉。”民国《首都志》中亦载:“灯市以笪桥、评事街、夫子庙等处为盛。”每年元宵节前后,由笪桥、评事街、昇州路到夫子庙一带便也是花灯似海,人涌如潮,夜灿若昼,锣鼓喧天,给南京民众增添了无穷乐趣。
邵丹 摄
紧随时代,创新烩出文化大餐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剧烈动荡,灯彩发展一度沉寂。1977年春节,夫子庙首次恢复灯市;1986年,南京市恢复举办一年一届的秦淮灯会。2024年新春,文化和旅游部将“点亮中国灯”——龙年灯会灯彩迎新春全国主会场选在南京,第38届“秦淮灯会”迎来全国共150余件作品齐聚的“满堂红”。今年第39届“秦淮灯会”于元旦当日璀璨绽放。
“我总的印象是,秦淮灯会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群众期待值的提高,一届比一届规模大,一届比一届办得精彩。”自小生长在南京城南一带、现已成为著名秦淮文化专家的高安宁参与过多届秦淮灯会的策划、方案评选和电视直播现场解说,是秦淮灯会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人,见证着秦淮灯会的恢复发展和创新——
秦淮灯会“一届比一届规模大”,皆有迹可循。“上世纪80年代,秦淮灯会只是在夫子庙大成殿举办,后来灯会逐步发展到在水、陆、空举办。”高安宁介绍,所谓“水”,就是把灯会办到十里秦淮河上;所谓“陆”,就是把灯会办到城内城外,如整个夫子庙地区、贡院、白鹭洲、瞻园、老门东、愚园和大报恩寺景区;所谓“空”,就是把灯会办到明城墙上。改革开放以来,秦淮灯会传承创新,大放异彩,秦淮灯彩已经闪亮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以及中国港澳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秦淮灯会对我来说,是精神支柱,也是生活奔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真荣,年逾八旬,在灯市坚守近60年,身体力行推动灯彩艺术创新性发展。江南时报记者来到其南京工作室采访时,他正马不停蹄地赶制蛇年花灯。“我们在延续1700多年的老材料、老工具、老技艺基础上尝试创新。例如,以碳素钢代替部分竹篾做骨架更牢固,用无纺布与皱纹纸相结合塑造更多细节,用光纤作光源更显轻巧……”同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曹真荣女儿曹红告诉记者,在今年灯会上,她还展出了卡通图案、动漫人物花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随着新材料、新科技的应用,秦淮灯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注入灯彩制作中,使灯彩更具有现代感和趣味性。
传承1700多年,如今,秦淮灯会已经成为南京春节、元宵节期间备受关注的文化大餐。为什么秦淮灯会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灯?高安宁分析,是因为“秦淮灯会具有多维度的价值表达”:一是具有厚重的文化价值。如灯会对秦淮成语典故、秦淮民间故事、秦淮诗词故事等文化内容的展现。二是具有鲜明的美学价值。灯彩形态逼真、色彩艳丽、大俗大雅。三是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灯会带动了人气,人气带动了财气,促进了本地区商贸、旅游、休闲和文化的全方位发展。四是广泛的社会价值。通过灯会,传承了历史文化,营造了社会祥和氛围,宣传了南京城市的美好形象。
江南时报记者 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