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在7月30日之前将6400元工资付给她。”
“我同意这个方案,我相信法官,谢谢法官让这件事这么快解决。”
夜幕降临,赵女士手机中的“工资结算群”出现这样一段对话。群里除了有赵女士原来工作的后勤服务公司人员,还有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法官李占祥。一周时间,李占祥联合清水河社区调解人员,通过线上指导、线下调解,成功化解一起劳务合同纠纷。
这是2024年清水河“无讼社区”法官调解工作室揭牌后的第一起纠纷。
近年来,罗湖法院坚持党建引领,深度挖潜业务领域优势,实现党建工作与审判执行、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工作同促进、共发展。罗湖法院清水河党支部将“以‘小’见‘大’ 司法为民”党建品牌与审判业务、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深度融合,将“小矛盾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街道”治理目标落实在行动中。该党建项目获评全市法院党建创新优秀案例,成为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的一个缩影。
党建引领
激发全员战斗力
“我们要强化党建引领审判业务,找准结合点、发力点,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年8月28日,在罗湖法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宣讲会议上,党组书记、院长杨爽说道。
党建如何引领业务?党建工作是各项工作的航标,只有锚定了方向,才能实现党建促业务。
早在2022年初,罗湖法院就分别出台“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方案和行动方案,全院党支部以创建总方案为统领,围绕司法为民、服务大局、队伍建设等主题,深度挖潜业务领域优势,培育出13个支部特色党建品牌,形成13个具体方案。
战斗堡垒作用要充分发挥,离不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提振干警干事创业精气神,激发全院凝聚力、响应力和战斗力?执行力是将理念付诸实践的关键。
2024年3月28日,罗湖法院制定《2024年度队伍执行力行动方案》,要求通过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全院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形成“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工作闭环。同时,鼓励干警尤其是党员干警,在全院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中自主揭榜、挂帅担当。
自方案实施以来,全院5个“揭榜挂帅”项目共有30余人参与,将揭榜破题情况纳入干警业绩管理,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
共联共治
彰显卓越服务力
矗立的棕榈树、碧绿的草坪、蜿蜒的河道,冬日的东湖公园是遛娃聚会的优选地。公园东南部有一片两万多平方米被遗忘的山地,山地废弃物与草木混杂的气味与公园的惬意格格不入。1998年前,公园管理中心曾将土地出租给某公司,但在2016年合同到期后,公司一直占用山地且未支付使用费。这不仅影响申请人权益,还影响东湖公园改造升级工程进行。
2024年10月初,罗湖法院执行局党支部成立“党员攻坚队”,以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为宗旨,开展多次调研,与区城管局进行多次协调。
2024年10月28日,“党员攻坚队”开展首次联合执行行动,在社区工作人员见证下成功清退山地范围内的动产,对废弃车辆进行封存,将山地交付给申请执行人。
为服务辖区“金字招牌”——黄金珠宝产业,针对行业交易、风险管理和证据采用问题,刑庭党支部充分调研后发出司法建议以及风险防范手册;为保障罗湖区支柱产业金融业,民二庭党支部与区金融服务署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深入国信证券、农业银行等走访,邀请金融机构召开实务问题研讨会;为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推动创建“蔡屋围无讼商圈”“黄金珠宝产业无讼街区”“清水河无讼社区”,派出党员法官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2023年11月,罗湖法院与区工商联签订关于共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开启“法院党建+企业服务”模式,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多元纠纷化解“赋能加码”。
引入商事调解组织参与诉讼前端纠纷化解是合作重点内容。为此,罗湖法院组建“商事调解先锋团队”,由一名业务能力强、调解经验丰富的法官指导1至两名来自商事调解组织的调解员。
目前,罗湖法院共与13个商事调解组织合作。2024年以来,商事调解组织共参与调解14207件纠纷。
善作善为
发挥队伍新活力
“爸爸找了个新妈妈,今年开始不让我看妈妈,我很伤心、害怕,经常躲起来偷偷地哭。”拿到写有这段文字的《意愿声明》时,罗湖法院法官栾媛眼眶湿润。
长期审理婚姻家事案件的栾媛是一名有着24年党龄的老党员,自2015年办理婚姻家事案件以来,与家事审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离婚后探视权案件中,由于父亲拒绝母亲的探视,9岁的小玉主动向栾媛写了这样一个声明。
面对这样的倾诉,栾媛决定先向小玉父母了解情况,并请专家对双方抚养能力进行评估。经过多轮沟通,孩子父亲意识到孩子始终需要自己妈妈的陪伴,郑重向孩子道歉,母亲也决定撤回起诉。
“请大家随我的脚步来诉讼服务中心,这里是群众前来法院办事的窗口,也是我们为群众服务最直接的岗位……”这天,在罗湖法院“党员先锋岗”值班的法官王伟伟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罗湖区湖贝小学学生。
在学生眼里,法院处处都充满了新鲜感,传递着法律文化和法律知识。经过诉讼服务大厅,学生在王伟伟带领下依次参观了法律文化书院、法治文化墙,最终来到审判庭。
“法官,我可以摸摸法槌吗?”一名学生首先提出需求。王伟伟也趁机将话题引入法庭陈设,“当然可以,法槌类似古代的惊堂木,顶部有天平图案,方形底座体现着‘规矩’,法槌一响,象征一锤定音。”
学生频频点头,也将法庭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记在心底。
法院是生动的普法阵地,党员干警是鲜活的普法力量。2024年以来,罗湖法院党员干警共开展12次“法院开放日”活动,将群众“请进来”,融合真实庭审以案普法、结合主题课堂教育宣讲、通过文化探秘传递知识。同时,借助“菜单式普法”项目,将法治“送上门”,走进校园、企业、社区共52次,将法治种子撒向各个角落。
(本报记者 唐荣 李文茜 本报通讯员 王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