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加坡联合早报驻华记者、研究员于泽远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解析了解放军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为何“难产”的大背景和原因。

他首先引用了美国国防部的年度报告,轰-20隐身轰炸机在研制过程遭遇了很多工程技术挑战,因此迟迟不能面世,预计可能要到2030年才能亮相。

虽然他认为,美国国防部的分析是否准确还不好判断,但轰-20“千呼万唤不出来”,至少说明中国研发隐身战略轰炸机的难度比外界想象的更大,包括外形、材料、涂层以及发动机等各方面都需要实现技术突破。


他认为,此前中国隐身战略轰炸机主要对标美国的B-2“幽灵”隐轰,但在美国研发出新一代B-21“突袭者”隐轰后,中国军方也会提高对新一代隐轰性能的要求,不能刚面世就已落后于B-21。


他判断,轰-20迟迟不问世,与中国近几年在大型无人机尤其是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快速进步有关系。这些进步让中国对轰-20这种研发难度高、投资巨大的战略武器的需求有所降低,至少不像以前那么迫切。他还认为,即使爆发核战,中国也可依靠其快速发展的陆基、海基平台,比如陆基机动发射的东风-41和新型战略核潜艇,对敌方进行有效的核反击。因此,新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虽然是核打击的重要平台之一,但中国对它的需求并不急切。因为最有可能和美方爆发冲突的地点在台海周边和第一、第二岛链。在这些地方开战,更有用的是歼-20、歼-35、歼-16、轰-六系列、预警机、无人机等空中平台,航母、驱逐舰、潜艇等海军平台,以及火箭军的各种中短程和高超音速导弹,也就是常规武器平台。

他得出结论说,轰-20等核武器平台主要起震慑作用,实际使用的几率不大。这让中国能淡定打磨隐身战略轰炸机,而不是为了呼应军迷的期盼,在性能还没达到军方要求之际就匆匆推出。

于泽远的上述说法,应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我认为他还没有说到最关键的问题上。

中国现在的隐身战机技术已经领先于美国,美国的六代机还停留在构思上,我们的两款六代机都疑似试飞了。这足以证明,中国的确不存在技术瓶颈问题。

再从无人机领域看,中国更是全面领先于美国了,这一点连特朗普也承认过。


而无人机的广泛运用,才是未来最主要的战争形态和手段。

但由于绝大多数自杀式无人机的航程有限,我们需要的不单是能携带核弹头的隐身战略轰炸机,更需要战略级的隐身无人机母机,也就是“空中航母”,战时能够运输成百上千的自杀式无人机,突防抵近敌方目标,实施蜂群式的大规模攻击。

因此我认为,轰-20迟迟没有发布,最大的可能,是针对新的技术和战场需要,将其作为无人机航母进行主要用途的修改和打造。

如果不是,那就权当我的这一判断是一个重大的建议罢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