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去年以来,安徽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为抓手,不断健全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安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见、时时可享。
“小缝补”体现“大民生”
“一看到‘十八匠’来了,我们可高兴了,立马拿出家里需要维修的东西。这些‘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现在还真不好找到专业维修工。特别对腿脚不便或是年纪较大的老年人来说,就更难找了。”在安庆市迎江区龙狮桥乡,说起“邻里十八匠”,居民潘建华感慨。
龙狮桥乡地处安庆东部新城中心,长期以来面临新建小区居民关系冷淡陌生、老旧小区便民服务不完善的“两难”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很难寻觅到修鞋、裁衣、配钥匙等“小修小补”摊点。
2023年初,龙狮桥乡在深入调研后,推动成立了“邻里十八匠”志愿服务队。“队员都是辖区内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比如剃头匠、木匠、补鞋匠、磨刀匠等,他们用自己的‘拿手绝活’不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还拉近邻里距离。”龙狮桥乡宣传办负责人聂晨说。
从事理发职业30余年的潘孝杏是“邻里十八匠”之一,她在余桥新村开了一家理发店,每次参加志愿活动时她就关店半天。“我们都是乡里乡亲,有些老人行动不方便,我带齐工具多参与,让大家剪得满意。”潘孝杏说。
修电水壶、修电饭煲、修鞋、修水管……“邻里十八匠”志愿服务队根据居民的需求,每月在各社区开展一次大型集中服务,每次组织5位以上老匠人参加,“零距离”解决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民生需求。自成立以来,累计开展活动20余场,服务居民群众7000余人次。
“小修小补”解人急,看似“低频”的服务,实则是群众刚需。去年以来,省委社会工作部在全省部署推进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指导各地各部门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主阵地、主场景,促进志愿服务与百姓生活深度融合。
各地各部门先行先试、创新实践,涌现出“窗帘有约”“一个人的剧场”“幸福照相馆”等一批品牌项目,聚起一团火,暖了众人心。在宿州市,2021年起,创新实施的“邻里集市”文明实践项目,聚焦群众需求,组织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到群众“家门口”,提供理发、维修家电、旧衣缝补等10余项免费服务,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
“小调解”绘就“大和谐”
在池州市贵池区池阳街道清风社区,有困难可以找志愿者帮忙,有矛盾纠纷还可以找“钱姐工作室”调解。该工作室创办人钱月升,常年奔忙在矛盾纠纷调解一线。
先前,社区居民王某要与丈夫离婚,来这里寻求帮助。在多轮沟通中,钱月升发现双方的感情并没有完全破裂,于是采取“背靠背”和“面对面”相结合的调解方式,让他们敞开心扉,把心结说开,为夫妻关系缓和找“台阶”。最终,双方和好如初。“居家过日子,少不了家长里短、磕磕碰碰。调解时需要换位思考,和他们讲情理、论法理,问题就好解决了。”她说。
据了解,像钱月升这样的热心志愿者在清风社区有2700多人,社区将志愿服务作为推动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培养社区志愿服务带头人、培育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承接实施各类公共服务项目,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形成强大的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志愿者源于群众,具有扎根基层、联系各方和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的独特优势,是基层治理的有力推手。据相关部门统计,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达到1316万人,志愿服务队伍达到6万个。
北有“一杯茶”,中有“六尺巷”,南有“作退一步想”,纵观江淮大地,和谐之花开满园,也处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展现着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
一杯清茶,几句家常,矛盾纠纷,就地解决。在淮北市临涣镇,王士宏等一群“热心人”鼓捣起来的“一杯茶调解法”,成为人民调解的一块金字招牌。在他的带领下,当地威信较高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被吸纳到茶馆调解队伍中,义务调解员由初创时的7人发展为55人,形成了“老支书团队”“兵哥团队”“闻风到团队”“乡村小喇叭团队”“姊妹花团队”五个志愿者团队。“凝聚社会力量,以品牌带队伍,以队伍带辐射,通过品牌的影响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茶馆调解中心主任王士宏如是说。
“小舞台”汇聚“大能量”
去年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当日,由省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发起,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举办“贡献志愿力量 创造美好生活”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
省级活动现场,发布了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以及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名单,来自省直单位和合肥市的30支队伍现场开展义诊、急救宣传、非遗展示、便民服务等志愿服务,文艺志愿者们为群众献上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
“我们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包括特殊儿童服务、残障人士出行、社区便民服务、家长课堂等。”获得2024年度“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的合肥市蜀山区春语志愿服务队执行负责人黄萍萍介绍,春语志愿服务队依托专业的服务资源和力量,精准对接特需群体的实际需求,在社区支持下,整合多方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综合性志愿活动。
去年以来,省委社会工作部在全国创新开展“12+N”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以“春送新风、夏送清凉、秋送关爱、冬送温暖”为主线,分时分众分类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唱响志愿服务“四季歌”。
如果说活动是为了搭建志愿服务的展示平台,那么通过项目方式树立品牌则是推动志愿服务标准化、常态化的抓手。成功申报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省级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示范作用发挥……在省委社会工作部的有力推动下,安徽省逐步推动构建起“1+16+N”孵化基地建设格局。各有关部门也一直在聚行业之力,打造相关领域的专业志愿服务品牌。如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红耀江淮”、省红十字会的“博爱在江淮·益行计划”等,都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去年,淮南市成立了“甘甘为淮”志愿服务联盟,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联盟在市委的统一领导和市委社会工作部业务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全市志愿服务资源,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和队伍,培育和推广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项目共推、发展共促,全力构建志愿服务新格局。”淮南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志愿服务之风吹拂大地,向上向善力量持续传递。去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安徽正以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孵化为支撑,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群众力量,营造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记者 李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