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转,一线建设者来回穿梭。近日,深圳海洋大学(一期)建设项目的工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2月11日,深晚记者从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了解到,春节假期之后,项目已经逐步恢复生产作业,目前项目生活区正在开展机电安装及装饰装修工作,科教区正在开展主体结构施工工作。

融于山海构造绿色低碳校园典范

据了解,深圳海洋大学(一期)建设项目位于大鹏新区坝光片区,项目总建设用地面积40121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496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教学科研组团、体育馆、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师宿舍以及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校内)等。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约8000人。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海洋大学项目组介绍,深圳海洋大学校园建筑景观与周边山海自然环境相结合,以山海为主题,运用海洋元素和符号进行设计,创造出一种自然流动、无缝连接的校园微气候,使山海与校园形成有机整体。校园组团设计采用集约化布局,紧密集中,既便于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又节约用地空间,打造更加宽松的场地环境,为学生活动让出足够的空间。

“项目设计考虑周围的自然环境,利用岭南当地冷巷、敞廊等设计语言,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线和空气流通,减少校园能源消耗,打造被动式绿色校园新典范。”项目组说。

据介绍,项目绿色建筑目标为整体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要求,其中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海洋博物馆(校内)目标为绿色建筑三星级要求,行政楼目标为近零碳建筑要求。项目合理控制建筑能耗、建材消耗,通过建筑布局形成有效风场,打造创新智能、节能低碳的“绿色校园”。

在技术应用方面,项目设置智慧楼宇能源管控平台,建立设备健康运行分析模型,以此保证整个校园的低碳运营。后勤楼照明系统采用“光储直柔”,屋顶安装光伏板,建筑内公共区域、办公区域、设备机房区域照明采用直流配电,柔性供电。



项目积极引进社会投资“智能微电网”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取得较好成效。通过在工地现场临时设施建筑屋顶安装122KW分布式光伏组件、工地现场安装100KW/233KWh智能微电网配电柜(包含逆变器、储能电池和控制装置),按照“自发自用、用储调蓄、直流直用、微网智控”的建筑光储直柔一体化设计原则,充分利用“有电信控技术”实现用户侧“微源网荷储”的智能柔性,实现绿色低碳建造,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实测30天运行数据显示,绿电电量占比20.97%,移峰填谷电量占比20.93%,预计年发电量超10万度,移峰填谷超9万度,投资方5年内收回成本。另外,该系统为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可重复周转使用。

先进技术赋能项目建设质速并优

在设计实施阶段,项目采用BIM技术助力精细化设计,快速准确创建设计BIM模型。一方面,项目基于BIM模型进行可视化、精细化设计,可提前发现设计错漏问题,减少设计变更;另一方面,基于BIM模型输出各专业图纸,项目可保证图模一致、数模一致,实现一模到底,一模多用;此外,基于设计平台开展图模校审,问题跟踪闭环,提高设计出图质量。

施工建设阶段,为解决当前建筑施工行业工序复杂、施工效率低、施工风险高等问题,项目使用智能机器人来提高智能化建造水平,推进工艺流程数字化,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降低了人工作业风险,实现了人机协调、自然交互,推动项目绿色施工。



此外,记者了解到,项目应用空地一体化智能监管系统,通过深度融合无人机前沿科技,对施工现场进行每日高精度、无死角的智能化监控,实现施工现场管理技术新跨越。截至目前,项目已规划航线20条,保持每日13架次的稳定飞行频次,累计完成飞行任务超过800架次,成功采集海量素材数据达1120GB。该系统凭借高精度的隐患识别能力,有效识别并处理了项目安全隐患,累计节约人工巡检工时达30%,为项目的稳步推进筑牢了坚实的技术基石。

海洋大学(一期)建设项目预计于2026年12月完成一批建设内容。项目将按照一体化的原则,融合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和海洋博物馆三大功能,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展现海洋+科技主题,打通海洋领域的产学研联动,力争打造彰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形象、集聚海洋科教资源的亮点片区,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的双一流新型研究型海洋大学。

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