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性变量。”在2月5日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提到“科技”多达16次,强调要点燃科技创新的引擎,推动产业科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作为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广东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近年来,广东以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构建高水平的区域创新体系,利用科创平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24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全球第二,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5100亿元,研发人员数量达158万,还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这些“硬核数据”,足见广东厚植的科创沃土。
面向2025,广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计划”。那么,产业科技该怎么创新?又该如何融合?2月5日的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在科技领域提出了4个“要”,向全省发出“动员令”。
“要向‘高’攀登”,在战略必争领域并跑领跑。目前,全省已打造散裂中子源二期等10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鹏城、广州的两个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在不断完善;“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重大科技工程也在深入实施。今年,广东还将继续采取“大兵团”作战模式,力争让“超级平台”产出“超级成果”。
“要向‘实’聚焦”,从产业需求出发,凝练科学问题。从实验室里的量子比特到湾区上空的无人航空器,从生物制造工厂的合成细胞到自动驾驶汽车的感知算法,广东正以更多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撬动新质生产力的几何级增长。
“要向‘转’发力”,及时推出需求侧政策。2023年,全省近400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达133.96亿元,近五年累计增幅达64%。广东正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助力技术走向市场,跨越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鸿沟。
“要向‘外’拓展”,深度融入国际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截至2022年,广东已获批建设35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大舞台”,共建全球创新创业“朋友圈”,在全球科创的大海中,广东将以更加高超的“泳技”,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自主可控。
数据采集分析:张雨亭 孔令旖
设计:张博 刘妍妍 何欣 郭文哲 部分图片由即梦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