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廖琳
当下,各地政府组织干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已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毋庸置疑,政企联动是一项暖心之举、务实之策。企业期待政府能“量体裁衣”制定政策,政府也希望能打通政企沟通“高速路”,使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布局同频共振。
但笔者调研发现,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一些企业并不欢迎政府走访,一些调研对象表面笑脸相迎,实则深感无奈,甚至心生厌烦。这是为何?究其根本,是一些干部在走访企业过程中逐渐走偏。
——走访“走过场”,调研成“打卡”。有的干部把企业走访当成“打卡上班”,脚步匆匆,象征性地四处张望,拍几张照片往工作群里一发,“向领导交差”后便“绝尘而去”。“有的走访干部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运营细节不感兴趣,对企业真正的难点、痛点视而不见。”一位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这种走访纯粹是为了证明“我来过”,而非真心实意要帮企业解决问题。
——问题“轻解决”,陷入“空循环”。有企业反映,区里的干部刚开始来企业走访的时候,企业满怀期待地向联点干部反映问题,可左等右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一些部门单位联点干部认为,自己也只是基层干部,“人微言轻”,给企业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我们把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解不解决得了、什么时候能够解决,都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
——干部“忙指导”,企业“忙汇报”。2024年,一家企业反映,所在市相关单位一年检查走访多达65次,其中执法检查26次,开展相关工作指导25次、宣传走访9次、助企纾困走访5次,加上企业准备材料、接待、汇报等时间,确实给企业造成不小负担。“干部频繁到访,企业需安排专人陪同,打乱正常的生产节奏;有时为迎合走访,还要额外准备冗长的汇报材料,牵扯大量精力。”一家企业负责人担忧,“如果不出面接待,是不是表示对他们不重视?会不会在以后的办事过程中使绊子?”
多头检查走访等情况本就让企业苦不堪言,如果企业反映的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企业对干部来走访失去信心,唯恐避之不及。而一些干部认为企业“不领情”,于是服务态度大打折扣。这样就背离了走访助力企业发展的初衷。
为企业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应是初心之行、历练之行、解难之行。干部联系企业时,走访更要走心,如此方能确保联企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做企业的“贴心人”。走访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反映出一些干部思想作风不纯、工作作风不实,不仅不能了解到企业的真实情况和诉求,也会影响到党委政府在企业心目中的形象。当前,部分企业受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因素困扰,生产经营存在困难。干部要摒弃官腔官调,不仅要把走访企业当作一次服务的机会,更要看成是洞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规律的深度学习。
做问题的“攻坚手”。走访企业,核心要义在于解决问题。对于企业反映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嘴巴上、表格里、电脑中,要精准高效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近年来,长沙市芙蓉区强化统筹协调,通过“区委书记(区长)直通车”等渠道,累计解决企业家反映的问题811个,让企业轻装上阵。
做资源的“调配师”。走访干部要发挥联络各方的优势,不要让企业提出的问题走上断头路。部分问题涉及主体众多,矛盾形成复杂,超出联点干部的职责权限、能力水平。如企业反映的工程款拖欠问题,涉及复杂的债务链条,解决难度极大。即便无法立刻化解矛盾,干部也要努力搭建沟通协商的平台,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奠定良好基础。(作者系中共长沙市芙蓉区委党校副校长)
来源:《半月谈》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