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记者来到观众摩肩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交馆”)内,一场场热情洋溢的公益讲解正在精彩上演。每天5-8场的公益定时讲解,向八方来客娓娓道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世遗故事,带领观众畅游海交馆,寻觅刺桐古港,感受我国古代悠久辉煌的海洋文明。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温陵”,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唐朝,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宋元时期,“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 ”“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议认为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泉州海交馆创建于1959年,是以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的大量文物瑰宝中,一艘迄今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尤显珍贵,为了保护好这艘古船,海交馆历时十年,于春节前夕,完成了泉州宋代海船保护修复项目。记者刚好赶上福建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会,有幸进行了旁听。

泉州宋代海船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学界一次重大的突破。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考古发掘出土了这艘极具历史意义的宋代远洋商船。它的体型庞大、设计独特,船身扁阔,平面近椭圆形,尾方尖底,船身共分为13个隔舱,展示了宋代福建地区造船的高超工艺。船体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总长度34.55米,宽达11米,船深3.27米,载重约200吨。船体保存下来的文物丰富,其中以东南亚及非洲等地产的香料为大宗,揭示出这艘三桅远洋商船是从海外返航抵港后沉没的。泉州宋船1974年发掘后,限于当时国内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情况,在未进行脱盐脱水处理的情况下,使用2万多枚铁钉作为连接件进行了安装复原,再经过四年多的缓慢自然阴干脱水定型的方式进行保护。未脱盐以及使用大量铁钉进行加固给后期的保存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与困扰。在多年的开放式展示环境下,船体出现了开裂变形、糟朽降解、断裂、变色等多种病害,部分构件出现糟朽崩溃,严重破坏了船体现存结构的完整性。


基于泉州湾宋代海船特殊的保存现状以及保护的紧迫性,2014年6月,“泉州宋代海船抢救性保护工程”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同时获得180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船体保护方案编制的前期研究,至此,泉州湾宋代海船的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自2014年至2018年,根据项目立项及批复的要求,泉州海交馆古船保护项目组在各方面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历时4年,完成了大量的基础调查与研究工作,总结分析了船体病害种类及其成因,全面评估了船体保存现状,提出了通过预防性保护与本体的保护修复,来减缓病害的发展,增强船体稳定性,保持船体现有结构的完整,从而延长船体寿命的保护目标与思路。多学科协作开展并完成了多项船体保护修复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了各种技术方案,完成了船体信息的三维数字化采集,形成的数据为文物的科学保护与展示利用提供技术支撑。2021年,“泉州宋代海船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启动施工,分“船体结构稳定性加固”“船体船板两外侧的修复”“船舱内构件的修复”三个阶段实施,又历时4年,至2024年,项目完成船体的保护修复工作,2025年1月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专家会结束后,泉州海交馆副馆长林瀚自豪地介绍,泉州宋代海船保护修复项目是我国大型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的又一重要实践,项目自立项至完成历经十年,有效消除或缓解了病害的发展,增强了船体材质与结构的稳定性,恢复了原有结构的完整性,提高了外观的协调性,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原设计方案的修复内容,也解决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整体保护修复效果良好,达到了设计目标,同时在保护修复材料创新应用与修复工具创新改良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型木质文物保护的新技术,为国内乃至世界大型木质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借鉴。林瀚说,泉州湾宋代海船保护修复完成后,海交馆将以这艘珍贵的宋代海船为重点,展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通过观看复原的船体结构、实物遗存以及互动展示,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宋代海船的设计与功能,感受到那一时期泉州港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繁荣景象。

“博物馆里过大年”,新春佳节期间,泉州海交馆推出了丰富的展览和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体验。活动涵盖了艺术展览、科普活动、DIY手工制作等多个方面,满足了各年龄段观众的文化需求。“1991年《非常口》展览的策划”“王鲁炎的艺术轨迹”等讲座,邀请费大为、王鲁炎等艺术名人开讲,不仅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当代艺术,也加深了泉州与国际文化的联系。古往今来,泉州人凭借非凡的智慧与豁达的胸襟,于坚守中灵活应变,将世代沉淀的海洋精神薪火相传。对于依海而生的泉州人而言,海洋气息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手艺里的海洋——石榴花制作体验”带领青少年探寻泉州独特的海洋性格与审美意趣,在艺术的交流与分享里,跟随蟳埔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泡沫石榴花,发现海边女性对自然的感受力与创造力,让手艺迸发新生,让海风吹向更多陆地。闽南民间信仰盛行,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祭祖、拜天公等重要仪式,而金纸在这些仪式中不可或缺,其上便有金箔的身影。在古代,金箔就广泛应用于装饰、宗教等领域,被视为尊贵、财富与吉祥的象征。蛇年春节期间,海交馆以“蛇”为主题,开展新春蛇文化科普课堂,以“金蛇送福 烁彩流金——金箔画制作体验活动”带领青少年以箔为墨,创作饱含新春祝福的非遗金箔画作品。憨态可掬的“海海”是海交馆的IP,它巧妙地将白海豚和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远洋福船元素融入其中,采用拟人表现手法、贴合当下时尚审美。“‘海海’大变身——彩泥DIY”活动,邀请孩子们一起用彩泥亲手打造一只专属自己的 “海海”,在新一年扬帆起航,陪伴大家继往开来,继续畅游中国人伟大的航海时代。还有“新春‘香’约 ‘福’气满满”篆香制作体验、“流光溢彩的世界——马赛克玻璃灯”手工DIY、“寻蛇‘史’迹,博物探宝”趣味活动等,一场场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留恋展厅,在互动中更深入感受春节文化和海洋文化。活动结束后,很多小朋友意犹未尽,围着活动老师请教各种问题,迫不及待报名下一场体验活动。喜庆的氛围、孩子们的开心是对“博物馆里过大年”的最好注解。

泉州湾宋代海船的保护修复不仅是对历史遗产的传承,更是对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城市地位的再现。泉州海交馆通过丰富的展览展示和春节活动,为泉州的春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观众通过多元化的体验,感受到泉州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历史与艺术相交融,共同谱写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

(图文来源于“文博山西”,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